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折柳词

标题包含
折柳词
行人须折柳,折取最长条。 明日天涯路,无人看舞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崇嶓(1895-1970),字子云,号竹君,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 赵崇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过路人需要摘下柳树枝,选取最长的那根。明天即将离开前往天涯海角的路程,再无人在此欣赏优美的舞姿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折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表示留念与祝福。 2. 行人:指离别之人。 3. 最长条:最长的柳枝,寓意长寿。 4. 明日天涯路:意指即将踏上遥远的旅程。 5. 看舞腰:观赏舞蹈。此处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无法在遥远的地方欣赏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折柳”为题,抒发了别离之情和对未来的忧虑。首句“行人须折柳,折取最长条”,表明了在离别之际,人们需要折取最长的柳枝作为离别时的象征物。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传达出浓厚的离别情绪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诗人用“明日天涯路,无人看舞腰”两句,表达了离别后的担忧和忧虑。即将分离的行人和送行的亲友,都将面临遥远的道路和未知的前景。诗人通过“舞腰”这个比喻,暗示了未来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挑战,同时也流露出对亲人和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折柳”这一举动,巧妙地传达了别离、担忧和未来等复杂情感,展现了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崇嶓的《折柳词》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初期,金人南侵之际。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局势紧张。诗人以折柳为题,表达了对自己故乡的眷恋和对战乱的忧虑。 在这个特殊时期,赵崇嶓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后因战乱而辞官归乡。在这期间,他目睹了家乡父老在战火中的苦难生活,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忧虑。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折柳青青江畔垂,啼莺桥上车马迟”等诗句,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战乱的忧虑。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环境也非常复杂。在金人的侵略下,南宋朝廷被迫迁都临安(今杭州),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这对赵崇嶓的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折柳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这首诗篇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