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阿母带儿出,儿行自回皇。
儿不倦行路,遣儿心内伤。
问儿何所伤,儿语不敢详。
将儿雇织作,不忍织鸳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妈妈带着儿子出门,儿子自己走回来。
孩子不怕走路辛苦,让妈妈心疼不已。
问起孩子为什么伤心,孩子支支吾吾不愿说。
让孩子去打工赚钱,却舍不得让他织鸳鸯图案。
去完善
释义
1. "阿母":指母亲。"阿"是方言中的助词,无实义,用来舒缓语气。
2. "回皇":表示徘徊不定,不知所措。
3. "遣":使、让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使儿子内心受到伤害。
4. "将儿":把儿子。"将"在此处有"把"的含义。
5. "雇织作":让儿子去纺织。"雇"指雇佣,"织作"即纺织工作。
6. "鸳鸯":传说中的一种水鸟,常用来象征恩爱夫妻,因此在织品上绣鸳鸯常常寓意着祝福婚姻美满。这里的"不忍织鸳鸯"可以理解为母亲心疼儿子,不愿意让他做这种象征着恩爱的纺织工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古意》,实际是在诉说一个深藏在母亲内心深处的伤恸故事。诗人采用母子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阿母的忧虑和孩子的无奈。诗中的"自回皇"是焦虑、困惑的表现,凸显了孩子在茫茫前路中,母亲的担忧如影随形。接着诗人用"儿不倦行路"暗示了孩子虽然表面坚定,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无法言表,只能通过一些行动表现出来。当被问及心中为何有如此苦楚时,孩子欲言又止,更显其内心的无奈。“将儿雇织作,不忍织鸳鸯”,这里的鸳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恩爱夫妻、恩爱伉俪,作者通过这一场景,巧妙地揭示了这位母亲最大的恐惧—— 失去孩子的情感寄托。整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母爱的深沉及对孩子的无尽牵挂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赵崇嶓之手。赵崇嶓生活在南宋晚期,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金国的不断入侵和内部的腐败使得国家岌岌可危。在这时期,诗人们普遍关心国家命运,忧虑民生疾苦,他们的诗歌充满了悲壮、哀伤的情绪。
赵崇嶓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国家的关切之情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之心。他在政治上积极求进,希望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他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未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赵崇嶓创作《古意》这首诗的时候,南宋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金国不断南下侵扰,而南宋朝廷却无力抵抗,只能采取防御策略。这种局势使得赵崇嶓更加担忧国家的未来,也激发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