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少
平生不善饮,饮少醉已极。
恨不如渊明,陶陶少虚日。
桑嵫无停景,寸晷足可惜。
今人与古人,展转不相识。
孰能制颓龄,扰扰竟何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饮少》:该诗选自《宋诗鉴赏辞典》,作者赵崇嶓为宋代诗人。诗歌主题是抒写人生感悟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1. 平生不善饮:平生,指整个人生;不善饮,指酒量小或不喜欢喝酒。
2. 饮少醉已极:饮少,指喝少量的酒;醉已极,指已经喝得很醉了。
3. 恨不如渊明:恨,遗憾的意思;渊明,即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此处以渊明借代饮酒的人。
4. 陶陶少虚日:陶陶,形容愉快的心情;虚日,指荒废的时间。
5. 桑嵫无停景:桑嵫,古指时间;无停景,表示时间不停留。
6. 寸晷足可惜:寸晷,指短暂的光阴;可惜,令人惋惜。
7. 今人与古人,展转不相识:这句话是说,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对人生的领悟却存在相似之处,好像彼此认识却又陌生。
8. 孰能制颓龄:谁能控制时光的流逝;颓龄,指衰老的岁月。
9. 扰扰竟何益:扰扰,纷繁复杂的生活;竟何益,意指这样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好处。
去完善
赏析
《饮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崇嶓饮酒的情境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叹。开篇便言“平生不善饮,饮少醉已极”,表露出诗人的不善酒量,只消少许的酒精就能使他陷入醉酒的状态。接着,诗人又以陶渊明为例,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酒量的无奈。随后,诗人由酒及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短暂,发出“桑嵫无停景,寸晷足可惜”的感慨。进一步,诗人引申出古今之别的概念,表达出今人与古人之间的隔阂和难以相互理解的现实,从而引发出“今人与古人,展转不相识”的深沉思考。最后,诗人以“孰能制颓龄,扰扰竟何益”结束全诗,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无法控制的无奈和对人生无益纷争的厌倦之情。整首诗以饮酒为引子,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出发,抒发对于时间、生命以及人生的哲学性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饮少》是南宋诗人赵崇嶓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6年左右,正值南宋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赵崇嶓的人生际遇颇多波折。他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却因战乱和政局不稳而无法施展抱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如愿以偿。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立志为民请命、为国效力。
在南宋后期,国家局势复杂多变。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对南宋形成巨大压力。而南宋内部,宦官专权、党派纷争不断,使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赵崇嶓在这种背景下,深感国家的危机和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这首《饮少》正是赵崇嶓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饮水思源”的比喻,告诫人们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国家面临的困境和民族的历史使命。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