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
汉地文书密,胡天岁月深。
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
过鴈西风急,荒台朔气沉。
同生不同恨,万里一沾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份文书非常机密,来自遥远的地方,时间显得深邃悠长。我只赞美高尚如苏武的品质,却无法理解李陵那样复杂的内心。秋雁飞过,西风吹起,很快就要冬寒。在这荒凉的边台上,北方的寒气让人感觉深沉。我们的境遇虽然相同,但内心的痛苦却各异。在相隔万里的地方,我仍感受到与你相似的情感,不禁泪流满面。
去完善
释义
《汉地》:该诗是一首描绘汉代边塞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注释如下:
1. “汉地”:指汉代领土,这里用来代指边疆地区。
2. “文书”:指公文、信函等书面材料。
3. “胡天”:指北方边疆地区。
4. “岁月”:时间,季节。
5. “高苏武节”:赞美苏武高尚的品质,不屈的精神。
6. “李陵”:西汉名将,因兵败投降匈奴,后又被匈奴诱降,因此被称为“李陵心”。
7. “过鴈”:指迁徙的大雁。
8. “西风”:秋风。
9. “荒台”:废弃的烽火台。
10. “朔气”:指北方寒气。
11. “同生不同恨”:这里用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对比,表现出不同的遭遇和情感。
去完善
赏析
《汉地》是南宋诗人赵崇嶓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比汉地和胡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苏武和李陵的感慨。
首联“汉地文书密,胡天岁月深”,描绘了汉地和胡天的不同风貌。汉地文书繁密,显示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胡天则显得岁月悠久,体现出边疆地区的辽阔与沧桑。
颔联“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表达了对苏武和李陵的不同评价。苏武坚守气节,忠于国家,成为了后世楷模;而李陵虽然因为战败投降匈奴,但他的内心也有深深的无奈和矛盾。作者认为人们只看到了苏武的高尚品质,却没有理解李陵内心的痛苦挣扎。
颈联“过鴈西风急,荒台朔气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景象。大雁匆匆飞过,西风凛冽;荒凉的台上,朔气弥漫。这些景象让人感受到边疆环境的严峻和生活的艰辛。
尾联“同生不同恨,万里一沾襟”,总结了诗人的感想。苏武和李陵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们的人生境遇和悲剧命运却大不相同。作者感叹命运的无常,感慨万分。即使相隔万里,这种共同的感慨也让作者为他们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汉地》是宋朝诗人赵崇嶓创作的一首描绘东汉末年战乱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18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在创作《汉地》这首诗时,赵崇嶓正经历着个人生活的困境。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但因官场腐败、政治斗争激烈,感到无所适从,遂辞官归隐。这种个人际遇使他对战乱中的百姓生活有了更深的同情和关注。
在诗中,赵崇嶓通过对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在诗中写道:“战马嘶风满地黄,汉家天子卧沙场。英雄成败皆尘土,千古长江空自长。”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历史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