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
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外几尺宽的土地上,栽种了一棵梅花树。月光与微风相伴的我,已远离世俗纷繁。
去完善
释义
《窗前》: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窗前景象的古诗。
1. 寻丈地:指一段不大的土地或空间。这里指诗人窗前的空地。
2. 种得一株梅:在窗前的空地上种植了一株梅花树。
3. 明月清风我:诗人将自己和清风明月联系在一起,表现自己的洒脱和高雅。
4. 红尘不复来:诗人远离世俗纷扰,不再受到红尘困扰。
去完善
赏析
《窗前》一诗以简洁的文字构建了一幅清幽的画卷,诗人通过对窗前一隅小景的描绘,传达出恬静的心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首句“窗前寻丈地”交代了地点,点明诗歌主题。接下来的“种得一株梅”,则通过具体的行为展示了诗人在这一方天地里所从事的活动——种植梅花。梅花的形象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与诗人的心灵相互映照。
第三句“明月清风我”通过拟人手法将“我”融入诗境,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这句诗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修辞,用“明月清风”代替整个美好的景致,既丰富了诗歌内涵,又突出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句“红尘不复来”是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的彰显。“红尘”象征繁华世界、喧闹生活,而诗人坚定地表示不愿再受其困扰,表现出一种出世的情怀。总体来看,这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展现出了诗人赵崇嶓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窗前》是南宋诗人赵崇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窗前的景色和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国侵略的压力之下,国家和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赵崇嶓作为南宋的一位官员,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战乱和动荡,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赵崇嶓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在官场任职,但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的担忧,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故乡的感情更加深厚,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关切。
此外,赵崇嶓所在的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由于金国的侵略和南宋政权的腐朽,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这种时代背景为赵崇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