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挽歌二首 其二
死生虽异涂,昭晰本一理。
崦嵫落圆景,一诀非永逝。
达人随元化,生死一剧耳。
生生常痴冥,安知非真死。
死当安吾归,生当适吾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死虽然途径不同,但清楚明了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就像太阳落山,这并不是永恒的告别。
智者顺应自然的变化,看待生死就像看一场戏剧。
活着的人常常困惑不已,又怎能知道死亡不是真的解脱呢?
面对死亡时,要安心接受;而活著时,要活得舒适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死生虽异涂":"异涂"意为不同的道路或方式。这句意思是生死虽然有各自的方式或路径,但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或道理。
2. "昭晰本一理":"昭晰"是清晰、明白的意思。"一理"是指一个普遍的真理或道理。整句表示生死的道理在本质上是清晰的、统一的。
3. "崦嵫落圆景":"崦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日落之地,这里用来比喻生命的终结。"圆景"即圆形的光景,这里指太阳。这句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如同太阳落下西山。
4. "一诀非永逝":"一诀"指的是短暂的离别或告别。"永逝"表示永久的消失或死亡。这句表示一次告别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表达了生死之间的相对性。
5. "达人随元化":"达人"是对有智慧、通晓事理的人的称呼。"元化"是指大自然的变化。这句表示有智慧的人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看待生死犹如一场戏剧。
6. "生生常痴冥":"生生"是指生活中的各种欲望与追求。"痴冥"表示愚昧无知的状态。这句表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陷入愚昧的追求,而忽略了生死的本质。
7. "安知非真死":"安知"表示怎么能知道。"真死"是指真正意义的死亡。这句表示怎么能确定我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死亡呢?这里表达了生死之间的微妙关系。
8. "死当安吾归":"安吾归"是使我心安的意思。这句表示面对死亡时,应该让内心得到安宁。
9. "生当适吾意":"适吾意"是指顺应我的意愿。这句表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意愿,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生死哲学的哲理诗。诗人以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于生死的看法。他认为,尽管生死看似不同,但它们都是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是生是死,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必过于执着于生死之分。
在诗的开头,诗人用“死生虽异涂,昭晰本一理”来强调生死的不同形式,但实质上都是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紧密相连的。接下来,他以日落为例,表达出死亡并不是永恒的消逝,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之后,他又提出了“达人随元化,生死一剧耳”的观点,认为那些真正理解生命的人能够顺应自然,把生死当作一场戏来看待,不再对生死过于在意。
紧接着,诗人又以“生生常痴冥,安知非真死”来表达他对生死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过于执着于生存,可能会陷入迷茫和无知,这反而会使他们失去生命的真正意义。因此,在他看来,有时甚至“生”比“死”更加危险。
最后,诗人以一种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死:“死当安吾归,生当适吾意。”他认为,无论是面对死亡还是生存,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让自己的生活符合自己的意愿。这样的观点,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崇嶓(bō)的《反挽歌二首 其二》创作于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赵崇嶓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诗书,才华横溢。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愤。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曾经有过短暂的仕宦经历,但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朝发暮还,逝者如斯”来形容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同时,他还以“山鬼瞰人,墓虫语夜”来描绘环境的险恶,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败坏和人心的贪婪。此外,诗人还通过“独醒抱影,无厌弃予”来表达自己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是对诗人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