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罢风大作

标题包含
雨罢风大作
燕寝真宜雨,卧闻风有声。 莫惊无碍睡,宁为不平鸣。 折笋低行蚁,飞梅暗打鶑。 最怜两岐麦,欹倒乱纵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公溯(1054-1126),字子西,号嵩山居士,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公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舒适的卧室最适合在雨天休息,躺在那里就能听到微风的声音。不要担心这不会打扰到你安心睡觉,也无需为了任何不平事而呼喊。偶尔看看窗外的竹笋就像蚂蚁般轻轻颤动,梅花飘下时仿佛在给黄莺添加神秘色彩。但最令人怜爱的还是那分裂的两条道路,它们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
去完善
释义
1. 燕寝:意指安居休息的地方。 2. 无碍:意指不受到阻碍或影响。 3. 不平:意指不公正或表示内心愤怒的呼声。 4. 折笋:意指竹笋被折断。 5. 行蚁:意指行走如蚂蚁般的缓慢。 6. 飞梅:指飘落的梅花。 7. 暗打:指在暗中轻轻敲打。 8. 兩岐麦:指左右两边分岔生长的麦子。 9. 欹倒:指倾斜倒下。 10. 乱纵横:指混乱交错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雨罢风大作》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作品,这首诗以风雨中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心境的平和与宁静。 首联“燕寝真宜雨,卧闻风有声”描绘了诗人所在的居住环境。这里的“燕寝”是指诗人的书房或卧室,诗人以“燕寝真宜雨”起句,展现了诗人与风雨之间和谐共处的画面。虽然外面风雨大作,但诗人在室内却能安然入睡,即使风声入耳,也无法影响他的好梦。 颔联“莫惊无碍睡,宁为不平鸣”则表现出了诗人沉稳的心境。即便风雨声音较大,他依然可以安稳入睡,不被外界干扰。同时,这一联也暗示出诗人不畏艰难、敢于发声的品质,强调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颈联“折笋低行蚁,飞梅暗打鶑”描述了风雨中的生动景象。“折笋低行蚁”描绘了被风雨压弯的竹笋形象,以及蚂蚁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的场景;“飞梅暗打鶑”则通过落下的梅花击打着黄莺的画面,表现了风雨的猛烈。这两句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风雨交加的紧张气氛。 尾联“最怜两岐麦,欹倒乱纵横”则是诗人对风雨中最令人怜惜的事物——两歧麦的忧虑。由于狂风暴雨的袭击,麦田里的麦子东倒西歪,混乱地交织在一起。诗人对此表示同情和关心,同时也揭示了风雨对农作物的巨大破坏力。 总的来说,这首《雨罢风大作》充分展示了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特点,以及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对风雨的描绘,既展现了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的决心,又表现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罢风大作》是南宋诗人晁公溯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中期,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晁公溯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战乱而辞去职务,回到家乡。在家乡的日子里,他目睹了百姓的生活困苦,心中充满了忧虑。这种忧虑和感伤在《雨罢风大作》一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南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这首诗的独特风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