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觉寺
山遶象耳北,堰横龙爪西。
遥瞻蜀玉垒,不减汉金堤。
未合三江水,仍通百社溪。
春流已可爱,散乱浴凫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环绕象耳山的北面,横过龙爪堰的西边。
远远望去蜀地的玉垒,丝毫不逊色于汉代的金堤。
尚未汇入三江之水,依然连通着百条小溪。
春天的水流已经相当可爱,分散在河流中,沐浴着鸭子和水鸟。
去完善
释义
1. 修觉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觉山麓,始建于唐初,兴盛于明清两代,毁于民国时期,现为重建的寺庙。
2. 晁公溯:字子象,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等职,此诗描绘了他在修觉寺所见之景。
3. 象耳:指象耳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境内,是眉山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4. 堰:堤坝,此处指水利工程设施。
5. 龙爪:形容地形险峻,此处指岷江上游一带的地形。
6. 蜀玉垒:指都江堰,古代蜀地著名的水利工程。
7. 汉金堤:汉代黄河下游著名的堤防工程,此处借指都江堰工程的壮观。
8. 三江水:指长江上游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江三江汇流之地。
9. 百社溪:泛指众多的溪流。
10. 春流:春天的水流,这里指岷江河水。
11. 浴凫鹥:在水中嬉戏的水鸟,如鸭子、鸥鸟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修觉寺为中心,描绘了周边的山川地理和自然风光。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首先,诗中提到的象耳山、龙爪堰等地标性景物,展现了地域特色;其次,用“蜀玉垒”与“汉金堤”作对比,暗示了修觉寺的壮观气势;再次,通过描述三江水和百社溪的水流通畅,表现了河流的生命力;最后,通过对春流的赞美和对鸭子的描绘,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修觉寺》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国家分裂,北方被金国占领,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诗人晁公溯生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他在江西任职,后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流寓江南各地。
晁公溯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修觉寺的景色,通过寺庙周围的山水、树木和建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渴望找到一个心灵的寄托,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