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宵游二万七千人,独坐重城圈一身。
步月游山俱不得,可怜辜负白头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晚上游玩有27000人,独自坐在城市的中心。
月光下散步和登山都不能实现,真遗憾错过了这美好的春日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徐凝:唐朝诗人。
2. 二万七千人:泛指元宵夜的游人之多。
3. 重城:繁华的城市。
4. 步月游山:指赏月赏景。
5. 辜负:失去,浪费。
6. 白头春:形容年老的春天时光。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中,诗人徐凝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欣赏月色和游玩山水,唯独自己孤独地坐在城市的角落。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的寂寞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步月游山俱不得"一句表达了诗人无法融入热闹的元宵氛围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最后一句"可怜辜负白头春"则是对这种遗憾的深深叹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的无奈与感伤。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奈的现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是唐代诗人徐凝在公元840年左右创作的一首描绘元宵节盛况的诗篇。这一时期,唐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但长安依然保持着繁荣的景象。
徐凝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墨客,曾在京城长安游历,目睹了元宵节的盛大场面。在他的笔下,长安的元宵节繁华如梦境,灯火辉煌,万人空巷。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含着深深的忧虑和无奈。因为在这个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
徐凝虽然身处繁华的长安城,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因此,他在诗中将这种忧虑融入到了对元宵节的描绘之中,使读者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