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抚
伏波喜功名,南伐终不返。
死余薏苡谤,生恨鹪鸟晚。
干戈非一方,智勇易谋显。
富贵谁不然,枯荣子何反。
冥冥炎州隔,杳杳天道远。
荆楚犹古风,招魂动哀挽。
从人除忧谤,不得志者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伏波将军喜好建功立业,最终未能返回南方。
死后遭受薏米谤,活着时又遗憾迟暮。
战乱并非仅限于一处,智慧与勇敢更易展现出来。
荣华富贵谁不喜欢?但是人生的起起落落却让人感慨万分。
相隔遥远的炎州仿佛遥不可及,天意如此难以捉摸。
湖北、湖南仍然保持着古风,唤起悲哀的挽歌。
跟随人群除去忧虑和诽谤,实现抱负的人很少。
去完善
释义
伏波:指汉代将军马援,曾出征交趾有功,后因薏苡之谤而死。
南伐:指南征交趾。
死余薏苡谤:马援因薏苡被诽谤致死。
生恨鹪鸟晚:此句喻指徐安抚未能及时离开是非之地。
干戈:战争。
非一方:指战争并非只在南方发生。
智勇易谋显:才智勇猛的人容易在战争中显露头角。
枯荣子何反: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子何反乎枯荣”,指出仕为官的人难免有荣辱变化。
冥冥:深远渺茫的样子。
炎州:指南方地区。
杳杳:形容遥远的样子。
荆楚:湖北湖南一带。
古风:这里指古代的风俗习惯。
招魂:古代丧葬时的一种仪式。
哀挽:悲哀悼念。
从人除忧谤:听从别人劝告,消除忧愁和诽谤。
不得志者罕:很少有志向得不到实现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徐安抚》是一首描述人物心境和历史故事的诗歌。诗人刘敞借徐安抚的事迹,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一联描绘了徐安抚的英勇形象,他热衷于功名,但最终的命运却令人叹息。第二联提到他的死因,因为薏苡之谤而丧命,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第三联通过对比干戈与智勇,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第四联以枯荣对照,揭示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第五联将视角转向遥远的炎州,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惆怅。第六联通过描绘楚地的古风,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最后一联则表达了对正义的呼唤和对人性的期望,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忧谤,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安抚》是宋代诗人刘敞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地方官员的殷切期望。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1127年间的宋初,此时正是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
刘敞是北宋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历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在这个阶段,他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问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品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他在诗中对徐安抚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以百姓为本,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科举制度、科举改革等,旨在选拔贤能之士,提高官员的素质。同时,北宋还与辽、西夏等国发生战事,面临国防压力。因此,刘敞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和对地方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在维护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