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寺
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两三条电欲为雨,
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夏日的夜晚,我在寺庙里乘凉,与僧人一起坐在石阶前。天空中闪烁着几道闪电,仿佛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我们整晚都在讨论莲花的意义,而不必依靠窗户边的松树来获得睡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松寺》:古代诗歌题目,描述在寺庙中的情景;
2. 卢延让:唐代诗人;
3. 山寺:山上寺庙,这里指松寺;
4. 当:在;
5. 夏夜:夏季的夜晚;
6. 共僧:与僧人一起;
7. 蹲坐:蹲下坐着;
8. 石阶前:石阶的面前;
9. 两三条电:形容闪电的光芒;
10. 为雨:形成降雨;
11. 通宵:整个晚上;
12. 论莲华义:讨论关于莲花的高尚品德和佛教教义;
13. 不藉:不需要凭借;
14. 松窗:松树下的窗户;
15. 一觉眠:睡一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夜晚,与僧侣们在山寺避暑的场景。诗人用“两三条电欲为雨”来形容天空中闪烁的闪电,形象生动。而“通宵听论莲华义”则表现了僧侣们彻夜讨论佛法的专注与投入。最后一句“不藉松窗一觉眠”则表达了诗人因沉浸在辩论佛法的乐趣中,以至于完全忘却了睡眠。整首诗展现了夏日山寺的宁静氛围和僧侣们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与僧侣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寺》卢延让
云树晓崔嵬,讲堂秋草衰。
梦中说终始,觉后见优劣。
古岸横秋水,空山起暮鸦。
几多西祖意,寂寞在禅家。
这首诗是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卢延让创作的。他生活在公元854年至937年,经历了晚唐的繁荣与衰落,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卢延让曾担任过四川节度副使,后因直言不讳而遭到贬谪,在地方任小官吏。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黑暗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延让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生活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古岸横秋水,空山起暮鸦”等诗句描绘了破败的寺院景象,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卢延让的这首《松寺》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政治腐败,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