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林致贤提举

标题包含
挽林致贤提举
一经韦氏学,五桂窦仪家。 每耻乡评过,深惩履道华。 人方贵全璧,事已堕空花。 褒衮来黄阁,千年置齿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韦家的学术熏陶,窦仪家族的五代人都有才学。 每当听到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时,就会深深地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一致。 人们都珍视完美无缺的宝玉,但事情已经如同空中楼阁般虚幻。 在黄阁中获得了荣誉,让人铭记千年的美谈。
去完善
释义
1. 一经韦氏学:"一经"指韦氏学,即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集;"韦氏学"是关于诗经的研究。 2. 五桂窦仪家:"五桂"指窦仪的五子科第;"窦仪家"指窦仪这一家族。窦仪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文人,他的五个儿子都通过了科举考试。 3. 乡评过:这里的"乡评过"指的是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 4. 履道华:这里是指儒家道德规范的实践。 5. 全璧:指完整的玉璧,这里用来比喻完整无缺的事物。 6. 空花:指虚幻不实的事物。 7. 褒衮来黄阁:"褒衮"是指皇帝对臣子的嘉奖;"黄阁"是指宰相的府邸,这里是说林致贤提举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8. 千年置齿牙:"千年"是指时间长久;"置齿牙"是指铭记在心。
去完善
赏析
《挽林致贤提举》是南宋诗人陈傅良为悼念友人林致贤而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首联“一经韦氏学,五桂窦仪家”,作者以韦氏学和窦仪的家世为例,表达了林致贤学识渊博、家世显赫的特点。这里提到韦氏学,指的是西汉时期著名学者韦贤的家学;窦仪则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人世家,曾有多位成员担任高官。 颔联“每耻乡评过,深惩履道华”,表明了林致贤为人谦逊,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力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低于他人对他的评价,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颈联“人方贵全璧,事已堕空花”,表达了林致贤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遗憾。全璧指的是完美无瑕的玉璧,这里是比喻林致贤的才华和品德。空花则是指虚幻的事物,表示他的理想和抱负最终未能实现。 尾联“褒衮来黄阁,千年置齿牙”,意思是林致贤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美德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褒衮和黄阁都是指朝廷对官员的封赏,这里则是寓意林致贤的精神将在后世得到传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林致贤提举》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悼念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这首诗歌颂了林致贤的品行和成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世的悲痛之情。 在陈傅良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难以施展抱负,而宦官、权臣的专权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腐化。在这种背景下,陈傅良和林致贤等士人矢志不渝地追求道德和学问的修养,以期拯救国家和社会的危机。 林致贤是一位正直廉洁的官员,他在任期间勤奋敬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林致贤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更高的地位,这使得他感到遗憾和痛心。在林致贤逝世后,陈傅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