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思归引 其三

标题包含
思归引 其三
时雨洒如膏,万卉皆滋益。 枯根甘自休,也似春无力。 耕夫晓尚眠,蚕妇夜多息。 从兹家业荒,共落风尘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重显,字明密,号石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他出生于浙江余杭,少年时出家为僧,后来成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传人。 释重显在年轻时曾跟随当时的名僧学习佛法,后来游历四方,参访各地的高僧大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适时滋润的雨水如同油脂般落下,万物都在接受滋养。 连干枯的树根也得到了满足,仿佛春天的生命力也变得微弱起来。 农耕的人们在天明时分还在沉睡,养蚕的妇女在夜色中感受到了安宁。 这些景象预示着家庭的生计变得艰难,人们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漂泊不定。
去完善
释义
《思归引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重显的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歌。以下是部分诗句的注释: 1. 时雨:指应时的雨水。这里指春天的雨水。 2. 如膏:像油脂一样。这里形容春雨滋润万物的效果。 3. 万卉:各种花草树木。这里泛指植物。 4. 滋益:滋养增长。这里形容植物在春雨滋润下生长的状态。 5. 枯根:枯萎的树根。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疲惫的状态。 6. 甘自休:甘愿休息。这里表示作者愿意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去休息。 7. 春无力:春天没有力气。这里形容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到无力、疲惫。 8. 耕夫:农夫。这里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9. 晓尚眠:清晨还在睡觉。这里表示农人劳作的辛苦。 10. 蚕妇:养蚕的妇女。这里表示养蚕是一项夜晚进行的劳动。 11. 夜多息:晚上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这里表示养蚕劳动的节奏。 12. 从兹:从此。这里表示从这个时候开始。 13. 家业荒:家庭事业荒废。这里表示由于长期离家,家中的事务无人打理。 14. 共落风尘迹:共同留下漂泊在外的痕迹。这里表示自己和家乡的联系越来越疏远。
去完善
赏析
《思归引 其三》是释重显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首联“时雨洒如膏,万卉皆滋益”描述了春天的及时雨滋润着大地,万物都在享受着这份恩泽,茁壮成长。这里的“时雨”指的是春雨,象征着希望和生机。“万卉”则指代各种植物,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颔联“枯根甘自休,也似春无力”写的是虽然春天给了万物生长的机会,但也有一些东西选择了放弃生长,就像那些枯萎的树根一样,它们选择了休息,仿佛也被春天的生命力所感动。这里表达了一种生命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耕夫晓尚眠,蚕妇夜多息”则是通过对农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他看到农民在早晨还在睡觉,而蚕妇则在夜晚还要辛苦地工作,这让他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尾联“从兹家业荒,共落风尘迹”则是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他认为,如果农民们不能摆脱这种繁重的劳作,那么他们的家庭事业就会荒废,他们的身影也会消失在风尘之中。这里的“风尘”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烦恼和困扰。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关切和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归引·其三》是宋代诗人释重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渴望团聚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千里客行悲白发”的感慨,表达了离家远行、奔波劳碌的无奈和辛酸。 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纷纷追求功名,而释重显作为一个僧人,虽然超脱尘世,但同样面临着世事纷扰和人情冷暖。他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见证了社会的繁荣与衰败,感受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这些经历使他更加珍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也促使他创作出更多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篇。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政权相对稳固,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僧侣们在寺庙里研习佛法,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释重显作为一位有抱负、有才华的僧人,他以诗歌为载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融入到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