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汝功起宰永春二首 其一
通了金闺籍,须教邑债还。
尚威民作敌,徙善吏容奸。
世久无彭泽,人今识鲁山。
平生经济学,随力救时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金闺有职位,必须还清邑债。
对威民要显威严,让善吏能够藏身。
世界很久没有彭泽了,现在的人都认识鲁山。
你要用尽你的经济能力,尽全力在艰难的时刻帮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闺籍:这里指科举考试通过者名单。金闺为汉代宫殿的门户,后借指皇宫或朝廷。籍为古代官员名籍。
2. 邑债:地方债务,这里指民间借款。
3. 尚威民作敌:这句意思是树立权威,让民众不抵触。尚威表示建立权威;民作敌指百姓不产生敌意。
4. 徙善吏容奸:这句表示实施好的政策的同时也要宽容对待犯了错误的官员。徙善表示推行善政;吏容奸指对犯错的官员要有一定包容。
5. 世久无彭泽:表示很长时间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士出现了。彭泽代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后来辞官归隐。
6. 人今识鲁山:表示现在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孟子那样的儒学思想。鲁山代指孟子,他在鲁国讲学,提出仁政学说。
7. 经济学:这里指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即治理国家的学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迈送别友人陈汝功到永春任县令时的赠诗。通过诗篇中的“通了金闺籍,须教邑债还”,我们可以了解到陈汝功已经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将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并偿还债务。同时,诗人强调的“尚威民作敌,徙善吏容奸”表示为官者应有威严但不应将人民视为敌人,需要包容和善待那些善良但有瑕疵的下属。
另外,诗人提到“世久无彭泽,人今识鲁山”表达出世间很久没有出现过像陶渊明这样的贤能之士了,但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像陈汝功这样的官员。而最后一句“平生经济学,随力救时艰”则表达了诗人认为陈汝功将会尽全力在政治上做出贡献,以拯救国家和百姓于困境之中。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深期待和鼓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陈汝功起宰永春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王迈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创作的。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政局动荡不安。
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王迈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静。他曾在官场任职,但因不满当时的腐败风气而辞官回乡。此后,他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为伴,抒发心中的愤懑与感慨。然而,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这使他倍感失落。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迈正身处家乡福建莆田。此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兵的侵扰,国家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对友人的离去感到惋惜,同时也担忧国家的未来。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陈汝功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