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菊有感
行到篱边地满霜,曩时物物已非常。
自怜失意秋风后,独有寒花不改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到篱笆旁边,满地都是白霜,昔日的事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可怜自己在这秋风过后遭受了失意的打击,只有那寒冷的花朵仍然保持着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行到篱边:行至菊花的种植地带。篱边,即菊花种植的边缘区域。
2. 地满霜:指地面覆盖着白霜。满霜,满是霜的意思。
3. 曩时:往昔;过去的时候。这里表示过去所见的景象与现在不同。
4. 物物:每一事物;所有的事物。这里表示各种事物的变化。
5. 非常:不同于平常。这里是对比描述过去的景象与现在的景象。
6. 自怜:自我怜惜或感慨。这里是作者感慨自己的境遇。
7. 失意:指失望、沮丧的心情。这里是作者因秋天到来而失去信心时的状态。
8. 秋风后:秋天之后。这里是强调秋天到来后的时间背景。
9. 独有:只有;独自拥有。这里是强调在秋天之后依然存在的景象。
10. 寒花:指菊花。因为菊花盛开于秋季,其时天气渐凉,故有此称。
11. 不改香:香气不变。这里是描述菊花的香气始终如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观菊为题,体现了诗人从内心感到的秋天的寂寞和冬天的凄凉,但也充满了坚韧和执着的精神风貌。首句“行到篱边地满霜”,表明了诗人在寒冷的季节中走进了菊花的世界。第二句“曩时物物已非常”则透露出了时间的流转和物态的变化,显示出一种世事无常的感慨。后两句“自怜失意秋风后,独有寒花不改香”则是诗人的自嘲和对菊花的赞美。诗人将自己与菊花联系起来,展现出他虽身处困境但仍保持高尚品质的人格魅力。总的来说,此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身信仰的坚守,展现了诗人的深厚功力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菊有感》是宋代诗人赵友直的一首描绘菊花与心境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正值南宋末年。
在宝祐年间,赵友直曾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但官场生涯并不顺利,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压。面对时局的动荡,他深感无力回天,只能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这首《观菊有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此时正值南宋末年,金国侵略中原,宋朝国力衰微,百姓疾苦。然而,宫廷之中却仍沉溺于声色犬马,朝政腐败不堪。赵友直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对这种现状感到痛心疾首,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因此,他在诗中将菊花比作自己,表达了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