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闷
槛外山花照眼明,独怜幽抱向谁评。
因寻乐处诗为友,欲破愁城酒作兵。
歌罢倦吟多少句,醉余强进两三觥。
春光容易催人老,莫把污名玷此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教室外面的山花开得正艳,让人眼花缭乱,但心中忧虑却无人倾诉。
因为寻找快乐的地方,我将诗歌作为朋友;为了打破忧愁的心墙,我用美酒作为工具。
唱完歌之后,我疲倦地低声吟咏着诗句,喝醉了又勉强自己再喝一些。
春天的时光总是很容易让人生老病死,不要让这种烦恼玷污了我的一生。
去完善
释义
1. 槛外:指栏杆以外的地方。
2. 山花:指的是山间的野花。
3. 照眼明:映入眼帘的明亮景象。
4. 独怜:孤独地怜爱。
5. 幽抱:深沉的情感或情操。
6. 向谁评:向谁去倾诉并得到评价。
7. 乐处:愉快的所在,此处指诗词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8. 愁城:指内心的愁绪如同城墙般坚固。
9. 酒作兵:以酒作为消愁的工具。
10. 歌罢:唱完歌曲之后。
11. 倦吟:疲倦地吟咏,此处指作者在创作诗歌过程中感到疲惫。
12. 句:诗句。
13. 醉余:醉酒之后。
14. 强进:勉强地进食。
15. 两三觥:指喝了两三杯酒。觥,古代酒器。
16. 春光:春天的景色。
17. 容易:轻易地,轻松地。
18. 污名:不好的名声,这里指随意消耗生命的虚浮行为。
19. 玷此生:玷污这一生。
去完善
赏析
《释闷》是南宋赵友直的一首以表现诗人复杂情感为主题的诗词作品。首联描述了户外美丽的山花和诗人的孤独心境,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理解的心情;颔联则通过“诗为友”与“酒作兵”的比喻,传达了诗人试图通过诗歌与酒精来排遣心中苦闷的愿望;颈联刻画了诗人醉酒后仍然坚持创作的坚韧形象;而尾联则警示了美好时光易逝以及应该珍惜生命的道理。整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释闷》是南宋诗人赵友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金兵不断南侵,中原地区战火纷飞。赵友直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懑。
在人生际遇方面,赵友直曾担任过南宋政府的官员,但后因战乱被迫离开官场,回到家乡过着隐逸的生活。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的不断侵略使得南宋政府疲于应对,百姓生活困苦。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赵友直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歌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