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泳泽书院初成
万古湖山一望央,紫阳道脉壮宫墙。
佳朋鳞集互联榻,多士云从相共堂。
地有金罍非福瑞,天将玉汝任纲常。
要知学问无他术,只在工夫不怠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万古湖光山色一览无余,紫阳道的气势雄伟壮观。
好友齐聚一堂互相交流,众多贤才共聚一堂。
此地虽有财富并非吉祥之兆,但上天将助你成长担当重任。
要知道学问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不断努力不懈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湖山:这里指浙江平湖的南湖和白云山。
2. 紫阳:指南宋理学家朱熹,因其谥号为“文”,故又称紫阳先生。
3. 道脉:指儒家学术传统。
4. 宫墙:古代宫殿的围墙,此处借指书院。
5. 鳞集:比喻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
6. 金罍:古代的青铜酒器,这里代指土地和财富。
7. 福瑞:吉祥的征兆。
8. 玉汝:上天对你的帮助。
9. 纲常: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10. 无他术:没有其他的办法或途径。
11. 工夫:指做学问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12. 不怠荒:不懈怠,不放松。
去完善
赏析
《创泳泽书院初成》是一首描绘书院建立、弘扬儒学的诗作。赵友直以书院作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了知识、友谊和坚定信仰的重要性。诗句之间充满豪情壮志,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热爱与使命感。
首联“万古湖山一望央,紫阳道脉壮宫墙”,把书院选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展现得十分生动。其中“万古湖山”象征书院的宁静与底蕴,而“紫阳道脉”则凸显了儒学的影响力。次联“佳朋鳞集互联榻,多士云从相共堂”,诗人热情欢迎四方学子前来交流学习,期望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颈联“地有金罍非福瑞,天将玉汝任纲常”,强调了书院士子应以自然现象为启示,遵循纲常伦理原则。这种观念意味着人们应在生活中把握住道德的根本,恪守礼仪规范。尾联“要知学问无他术,只在工夫不怠荒”,揭示了学术成就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与积累。整首诗结构紧凑,表达流畅,充满了对于书院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儒家学问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创泳泽书院初成》是南宋诗人赵友直创作的一首描绘书院建立场景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南宋宁宗时期(1195-1224年),正值国家动荡、战事频发之际。
在这段时间里,赵友直经历了宦海浮沉,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尚书郎等职,后因不满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而辞官回乡。在回到故乡福建后,他深感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在泳泽这个地方创办了这所书院。他希望通过书院的教育,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蒙古铁骑即将崛起的危机之中。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保卫疆土、振兴经济。赵友直创办泳泽书院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因此,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书院初成的喜悦之情,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