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布谷声中雨一犁,绿蓑青笠两相宜。 陇头枉费驱牛力,旱潦年来未可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飘洒的春雨中传来杜鹃鸟的鸣叫,穿着绿色蓑衣和青色斗笠的人们非常适应这种场景。然而,尽管在田间努力驱使耕牛耕种,每年遭受干旱或洪涝的威胁却难以预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布谷:即杜鹃鸟,鸣叫声音像“布谷”,是农耕的提醒者,古代被称为农音。 2. 雨一犁:意指下了一场及时春雨。犁是一种耕地农具,“雨一犁”表示雨水充足,适合耕种。 3. 绿蓑:绿色的蓑衣,古代农民用于遮风挡雨的服饰。 4. 青笠:青色的斗笠,与绿蓑一样,都是古代农民的常见服饰。 5. 陇头:田埂,此处借指田地。 6. 枉费:白白浪费。 7. 旱潦:旱涝,指天气干旱和水淹的情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雨中辛勤劳作的场景,通过布谷鸟的叫声、雨中的农具、头戴绿蓑青笠的农民以及难以预料的气候等元素,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诗人以农耕为题,表达了对生活艰辛和对农业的关注。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年景不定的担忧,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期盼。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质朴而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诗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友直(1259年-1337年)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的诗人,他的这首《耕》诗作于1280年至1337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南宋灭亡,元朝统治中国的阶段。 在这个特殊时期,赵友直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原本生活在江南地区,是南宋的一个士人,但在元军攻陷临安后,他被迫离开家乡,辗转流离至福建、广东等地。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他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民在艰苦环境下辛勤耕耘的坚韧精神。 此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对这首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士人地位较低,赵友直作为南宋遗民,对这种不公的待遇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