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
寰区皆是火,何地避炎官。
散髪松阴下,挂巾石壁间。
诗题疏竹润,酒入碧筒寒。
不必频挥羽,清风无汗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海都是火,哪里能避开炎热。
在松树下散开头发,把头巾挂在石壁之间。
在稀疏的竹林里写诗,把酒倒入翠绿色的竹筒中(古人饮酒的一种方式)。
不需要频繁挥舞扇子,清风吹来让人凉快没有汗水。
去完善
释义
1. 寰区:泛指天下各地。
2. 火:此处的“火”指的是炎热的高温天气。
3. 炎官: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这里借指炎热的夏天。
4. 散发:解开头发。此处意为不戴帽子,袒露头发。
5. 挂巾:将头巾挂在一边。这里指把头巾摘下,意同“散发”。
6. 疏竹:稀疏的竹林。
7. 疏:使…疏松,使…松散。
8. 碧筒:古人饮酒用的翠绿色的杯子。
去完善
赏析
《避暑》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友直的作品。在炎炎烈日之下,诗人寻求一处清凉的地方消暑,展开了对夏日避署情景的描绘。全诗以叙事为主,同时融入一些个人情感的抒发。
开篇两句“寰区皆是火,何地避炎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寰区"指广大地区, "火"用来形象地描述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炎官"在此可以理解为炎热、酷暑的意思。诗人以此表达对夏日酷热的无奈和无处可躲的境地。
接着诗人以具体的行动表达了他在炎炎夏日的避署方式:“散髪松阴下,挂巾石壁间”。他选择在松树荫下披头散发,让凉爽的微风拂过头发;在陡峭的山壁间挂上丝巾,寻找天然的空调效果。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惬意生活,富有画面感。
"诗题疏竹润,酒入碧筒寒"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享美景、佳酿的场景。他们坐在稀疏的竹林中,给诗句赋予生动的生命力;同时品尝美酒,感受透心凉的快乐。这两句诗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浓厚情谊,以及在清幽的环境中内心的恬静与宁静。
最后两句诗"不必频挥羽,清风无汗颜",以诗人的自我安慰收尾。诗人表示,不必频繁挥舞扇子来驱赶炎热,只要置身于山间的清风之中,就已经能感觉到舒畅的心情和无汗满面了。通过这种表达,诗人再次强调了他所描绘的避暑情境带来的快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暑》是南宋词人赵友直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249年。这一时期,正值南宋末期的乱世,北方的金国已逐步衰退,而蒙古帝国正在崛起,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战乱频繁。
赵友直,出身贫寒,曾担任临安府教授、知县等职。在任职期间,他主张改革时政,整顿吏治,但因朝中权臣的阻挠,未能实现抱负。晚年辞官回乡,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避暑》中,赵友直通过对盛夏避暑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在乱世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中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爱莲还喜小荷钱。”说明了他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对荷花品质的赞美。同时,词中也透露出他作为一介文人,无法改变时局的无能为力,如“世事纷纷难诉陈,不如归去作闲人。”表达了他渴望远离尘嚣,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