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相呼相唤出烟堤,冒雨前村膝没泥。
万斛愁怀人不解,呜呜桐角倚牛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互相呼唤着离开烟雾弥漫的河岸,冒着大雨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水已经没过膝盖了。心中的万千愁绪无人理解,只能依靠在牛背上,吹响那忧郁的牛角声。
去完善
释义
牧: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田园生活景象,主题是农村牧童放牛的场景。
相呼相唤出烟堤:牧童们互相呼唤着从烟雾弥漫的堤坝上出现。烟堤,指烟雾弥漫的河岸或堤坝。
冒雨前村膝没泥:冒着大雨来到前面的村子,积水淹没了膝盖。
万斛愁怀人不解:牧童们有着无尽的烦恼和忧虑,但这些情感无法被人理解。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等于十斗。
呜呜桐角倚牛吹:牧童们依靠在牛背上,吹奏着牛角制成的乐器发出低沉的声音。桐角,用桐木做的号角,形状像牛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牧》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雨中放牧图。诗人以牧童们的互动场景作为开篇,“相呼相唤出烟堤”展现了牧童们在烟雨蒙蒙的江畔相互呼唤,一起走出岸堤的情景。紧接着,“冒雨前村膝没泥”则描绘了在细雨中,牧童们牵牛走到前面村庄的田野里,甚至膝盖都陷入泥泞的情景。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实景转向了心境,发出了“万斛愁怀人不解”的感叹。“万斛愁怀”意味着极度的忧愁和困扰,这种情绪牧童们无法理解,他们尚处在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最后一句“呜呜桐角倚牛吹”则是对应了这一句,描述了牧童们吹着牛角号,发出呜呜的声响,以此表达他们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的场景却更加深了他的忧虑,显得格外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牧》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诗人赵友直所作,创作于公元1276年左右。此时,南宋已经处于金兵侵略的风雨飘摇之中,国家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友直以诗言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赵友直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时期中原大陆受到金人的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是一位热血爱国的文人,怀着满腔激情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他以诗歌为武器,刺破黑暗,呼唤光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牧》一诗中,赵友直以牧童的视角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不满。他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的画面,通过牧童短笛悠扬、老牛戏水等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打破了这一美好的愿景,战争使得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痛斥了战争的罪恶,发出了强烈的反战呼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