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行
春雨一犁足郊原,南村北村齐种田。
抛秧落水时竞捷,老者在后少者前。
日暮天寒完未得,比邻来相助插田。
比邻亦来相助插,如何独行之士任迍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雨润软了土地,南村的北村的人们一起耕种。他们扔下稻苗,年轻的争先恐后的下水,年长的则在后面照顾。太阳落山了,天气开始变冷,但还有没有耕完的田地。邻居们过来帮忙插秧,这些勤奋的人怎么能容忍那些独善其身、懒散度日的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春雨:春天的雨水,这里指利于耕种的水资源。
2. 一犁:一种翻土的农具,这里形容雨水的量足够进行农耕。
3. 足郊原:满足郊外平原地区的耕种需求。
4. 南村北村:泛指周边的村落。
5. 抛秧:将水稻种子散播在水田里的一种方法。
6. 竞捷:竞赛,争夺速度与效率。
7. 老者:年长的农民。
8. 少者:年轻的农民。
9. 日暮天寒:傍晚时分,气温下降。
10. 完未得:还没有完成插秧工作。
11. 比邻:相邻的人家或地区。
12. 来相助插田:来帮助我完成插秧工作。
13. 独行之士:独自耕种的农户。
14. 任迍邅:承受困境。
去完善
赏析
《种田行》是南宋诗人赵友直创作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农民辛勤耕种的场景和互助精神。在欣赏这首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宋代农村生产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春耕”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在赵友直所描述的场景中,南村的农民和北村的农民都在春天播种,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农忙季节开始了。诗人以“春雨一犁足郊原”来形容春天的滋润大地,这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抛秧落水时竞捷”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抛秧的动作,展示了农民相互竞争的劳动氛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老者在后少者前”并非强调年龄差异,而是表明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时遵循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则:经验丰富的老人注重指导年轻人,而年轻人则充满活力地接受挑战。这种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农业活动顺利进行。
此外,“日暮天寒完未得,比邻来相助插田”描绘了农民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尽管白天已经过去,天气变得寒冷,但农民们仍然坚持劳作。他们知道,此时得到邻居的帮助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细节揭示了宋代农村邻里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度过困难的精神风貌。
最后,在“比邻亦来相助插,如何独行之士任迍邅”这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农民间互助精神的赞扬。他通过对比农耕场景中的集体行动与独行侠的孤寂生活,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互帮互助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将“独行之士”置于困境之中,隐含了对不同人生态度的评判与反思。
总之,《种田行》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宋代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以及农民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通过与其他生活方式的比较,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种田行》是南宋诗人赵友直所创作的一首反映农民辛勤劳动的田园诗。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259年,此时正是南宋晚期,宋蒙战争正酣之际。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赵友直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原本是南宋的一名官员,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和蒙古人的侵略而辞官回乡。在回到家乡后,赵友直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战乱中的艰苦生活,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为了表达对农民们的同情和支持,他写下了这首充满现实关怀的《种田行》。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不断南下侵扰,战火纷飞,民生疾苦。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们不仅要面对战乱带来的生活困境,还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压力。这使得赵友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的苦难,也激发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