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甑山

标题包含
甑山
湖心一凸起金峦,举目浑如甑底看。 偃月苍松多少树,敲风翠竹两三竿。 石头苔藓痕常湿,叶底杨梅味带酸。 谁学林君来结屋,风光应不让孤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中心有一座凸起的金色小岛,抬头望去仿佛是从锅底部观看。 成弯月的松树郁郁葱葱,吹过风的翠竹挺拔直立。 石头的青苔痕迹总是湿润的,树叶下的杨梅味道略带酸味。 谁能模仿林君来这里建屋居住,这里的风景应该不会输给孤山。
去完善
释义
1. 湖心:指湖水中央。 2. 金峦:金色的山峰,这里形容甑山的景色。 3. 举目:抬起眼睛,表示抬头向上看。 4. 浑如:完全像。 5. 甑:古代蒸食物用的陶器。 6. 偃月:半月形的事物,这里形容苍松的形态。 7. 敲风:风吹过物体产生的声音。 8. 翠竹:绿色的竹子。 9. 两三竿:两三根竹子的意思。 10. 石头:石头的表面。 11. 苔藓:一种植物,喜欢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12. 痕常湿:经常保持湿润的状态。 13. 叶底:树叶下面。 14. 杨梅:一种果实,味道酸甜可口。 15. 带酸:带有酸味。 16. 谁学:谁能学习。 17. 林君:林逋,宋朝诗人,他在西湖边孤山上种梅养鹤,过着清贫的生活。 18. 结屋:建造房屋。 19. 风光:风景。 20. 让:比不上。 21. 孤山:西湖中的一座小岛,林逋曾在这里居住。
去完善
赏析
《甑山》是南宋诗人赵友直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展现了甑山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首先,诗人通过对湖心的一个凸起的山的描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其比作蒸饭的甑子,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形状。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山上的苍松、翠竹、苔藓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景象。此外,诗人还注意到了杨梅的味道,将味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了林君(即林逋),他曾在孤山结庐而居,欣赏美丽的风光。这里,诗人暗示甑山的风光也不输给孤山,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甑山》是南宋诗人赵友直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这首诗描绘了甑山壮丽的景色和隐逸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与动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逃离现实,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 其次,赵友直的人生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他在仕途中并不得意,曾两度被贬谪。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向往恬静、宁静的田园生活。在他游历甑山时,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从而写下了这首《甑山》。 此外,在赵友直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人雅士们纷纷流连于江南水乡的美景之间。与此同时,禅宗文化在江南地区盛行,许多文人对禅宗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追求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甑山》一诗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