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节遇端阳日,蒲觞满自斟。
兴怀多感旧,吊古漫成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逢端午节时,人们都会自己倒满菖蒲酒来庆祝。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怀念起过去的人和事,于是感叹之余,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端阳:端午节的别称。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午日”、“五月节”等。据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2. 蒲觞:菖蒲酒。民间传说端午节饮菖蒲酒可以辟邪祛病。
3. 自斟:自己倒酒给自己喝。这里形容诗人独自饮酒的情景。
4. 兴怀:有所感触。
5. 吊古:凭吊古代的人和事。这里是说诗人通过对古代屈原的悼念,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6. 漫成吟:随意地吟咏诗歌。这里指诗人有感于端午节的习俗和自己的遭遇,创作了这首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端午》诗描绘了诗人赵友直在端午节这天的心情和感触。首句“节遇端阳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端午节。接着的“蒲觞满自斟”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独自饮酒的情景。这里的“蒲觞”是指端午节时的一种习俗,人们会饮用菖蒲泡的酒,以求祛病辟邪。而“满自斟”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过节的孤寂之情。
接下来的“兴怀多感旧”和“吊古漫成吟”两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兴怀多感旧”意味着诗人在这天想起了许多往事,感慨良多;而“吊古漫成吟”则表明诗人借悼念古代贤士屈原,来表达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习俗和诗人的思绪,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端午》是宋代诗人赵友直的一首描绘端午节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一年里,诗人赵友直已经步入老年,生活相对平静。他曾在地方任职,以廉洁著称,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此时的他在家中过着田园生活,与诗为伴,抒发情怀。
与此同时,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一隅,政治局势较为稳定。然而,民间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并未消除。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友直创作了这首《端午》,通过描绘端午节的风俗和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