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友携琴见访
三尺丝桐太古音,清风明月是知心。
伯牙去后无消息,会见君家契此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把三寸之长的丝绸制桐琴,弹奏出古老的声音,清澈的音色如同与清风和明月共同分享心灵深处的声音。自从俞伯牙离去之后,这知音之情便杳无音信,今日能与你相遇,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深刻缘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尺丝桐:指琴,古代以琴长三尺得名。
2. 太古音:远古时代的音乐,这里形容古琴的音色。
3.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琴。他的故事流传后世,成为知音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与友人分享音乐和共赏美景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深厚友情和共鸣。诗人以“三尺丝桐太古音”开篇,表达了对古代音乐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紧接着,诗人用“清风明月是知心”来表达自己和友人的默契,仿佛清风明月都成为了他们之间友谊的象征。在诗人看来,他们的友谊如同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虽然伯牙已逝,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如清风明月般永恒存在。最后,诗人通过“会见君家契此深”表达对友情的珍视,愿这份深厚的友谊能够长存。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音乐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承友携琴见访》是南宋诗人赵友直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公元1256年前后,也就是南宋理宗宝祐年间。赵友直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山河破碎的境地。金兵南侵,南宋朝廷内部权臣当道,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使他忧心忡忡。
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寄情山水,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友人携琴来访,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场景并不能掩盖时代的哀愁,诗人最终还是发出了“何时一川净,快展元亮足”的呼声,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