搆竹楼初成
竹楼新搆喜初成,为检遗编课子程。
山近砚池云自湿,门无辙迹草偏青。
光团霁月盘书案,翠煖香风透画屏。
旧业深怀期远大,心田寸许欲耘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修的竹楼刚刚完工,为了检查以前的教材和安排孩子的学习进程。
因为靠近砚池,山间的云雾使纸张湿润,门外没有车马痕迹,杂草反而长得更绿。
晴朗的夜晚,月光洒在书桌上,宛如一团明亮的光晕;翠绿的暖风和香气透过画屏传来。
我深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心中那块土地,需要我去耕种、栽培。
去完善
释义
1. 搆竹楼:“搆”意为建造,“竹楼”是用竹子搭建的楼房,这里指代赵友直的居所。
2. 新搆:刚刚建成的房子。
3. 遗编:指古代典籍。
4. 课子程:教学儿子的进程。
5. 砚池:书房中的砚台。
6. 辙迹:车轮走过的痕迹,这里用来形容人来人往。
7. 光团霁月:明亮的月光。
8. 盘书案:将书卷放在桌子上。
9. 翠煖香风:指春天温和的微风带来的花草香气。
10. 画屏:绘有图案的屏风。
11. 旧业:指祖先的事业。
12. 心田:心灵深处。
13. 寸许:很小的一块土地。
14. 耘耕:耕种。
去完善
赏析
《构竹楼初成》是南宋诗人赵友直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新建的竹楼环境之美和氛围之雅,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和儿子期望的心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出了诗人的人文素养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联“竹楼新构喜初成,为检遗编课子程”,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诗人新建竹楼的喜悦之情以及教育子女的期许。诗人以竹楼为喻,象征自己坚持的品质和理想。
颔联“山近砚池云自湿,门无辙迹草偏青”,描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洁净。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诗人的心境也变得平静而致远。
颈联“光团霁月盘书案,翠暖香风透画屏”,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读书、写作的环境,即竹楼内部的陈设布置。月光洒在书案上,仿佛是一道柔和的光团,周围则是翠绿的山水画屏风,散发出宜人的香气,表现了诗人潜心治学、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尾联“旧业深怀期远大,心田寸许欲耘耕”,诗人以此表达对自己过去的成就和对未来的展望。他怀着深远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同时,这句诗也寓意着诗人立志耕耘心田,不断进步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搆竹楼初成》是南宋诗人赵友直在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创作的诗歌。
此时南宋政权日趋衰落,外患频仍,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而江南地区由于宋金对峙长期形成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人民和物资,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此外,竹子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植物,被古人视为君子的象征,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描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赵友直,据现有资料,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卒于绍定三年(1229年),终年85岁。他在政治生涯中起起伏伏,历任地方官吏、太学博士等职。尽管他的生平和作品详情较为鲜少记载,但从这首《搆竹楼初成》来看,他是一位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文人士大夫。在这首诗中,他以竹楼为意象,以竹子为载体,表达了他高洁的品质和隐逸的志趣,同时也展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