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靖节集

标题包含
读靖节集
羲皇世远矣,圣道久粃糠。 纵有鲁中叟,弥缝犹未遑。 况复经秦火,烬末谁能匡。 赤帝按剑起,犄角重傍徨。 天运如此耳,不饮之何方。 壶觞辄自引,未肯须臾忘。 匪苟好沉湎,逃名托醉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羲皇时代已经久远,圣人的道理已被埋藏很久。 即使有鲁国的老者,想要弥补仍感到力不从心。 更何况经历了秦始皇焚书,谁还能挽救这残局呢? 赤帝兴起,形势重新复杂起来。 这就是天命吧,除了喝酒还有什么办法呢? 拿着酒壶就自己喝起来,一刻都不愿忘记。 不是随便沉迷于饮酒,只是想借着醉酒逃避现实,隐匿自己的名字。
去完善
释义
羲皇:指伏羲氏,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这里用以代指远古时期的美好时代。 圣道: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伦理和治国之道。 粃糠:秕子和糠皮,比喻无用的东西或坏的东西。 鲁中叟:指孔子,孔夫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著名学者。 弥缝:弥补裂缝。这里借指孔子试图修复战国时期的战乱和纷争。 未遑:没有时间,来不及。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用焚烧书籍的方式钳制思想,毁灭文化。 烬末:余烬,比喻残存的文化遗产。 赤帝:指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按剑起:指刘邦起义反抗暴政。 犄角:指刘邦和项羽。 彷徨:犹豫不决,无所适从。 天运:指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壶觞:酒器。 辄:就。 自引:自己斟酒。 未肯:不愿意。 须臾:片刻,一会儿。 匪:非。 苟:随便,轻率。 好:喜欢。 沉湎:沉溺于某种嗜好或情感之中。 逃名:逃避名声。 托:依靠。 醉乡:醉酒的状态,这里指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读靖节集》是南宋诗人赵友直阅读陶渊明诗集后的感怀之作。诗人首先感慨羲皇盛世已经远去,圣道被历史遗忘。即使有孔子这样的圣贤,仍无法完全恢复圣道,更何况经历秦朝焚书坑儒的浩劫,圣道的残烬已难以为继。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圣道失传的忧虑和痛心。接着,赵友直提到赤帝刘邦起义,带来历史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更加深了圣道失传的悲哀。 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无奈和感叹。但即便面对如此困境,诗人依然选择了饮酒消愁,他通过引用陶渊明的例子,表达了自己的饮酒并非出于沉溺酒色,而是为了在醉乡中逃避现实的烦恼,寄托自己的情志。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诗篇的解读,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和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在世俗纷扰中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友直(1259-1318),元朝词人、学者,字益之,号东瓯王孙。他以博学多艺而著称于时,精通音律、诗文书画等。这首《读靖节集》是他在阅读陶渊明作品后所作的诗歌。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赵友直在阅读陶渊明作品时,深受其作品中的归隐山林思想所感染,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读靖节集》。 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末年,由于蒙古帝国对中原的侵略,导致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困苦。赵友直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对国家的危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虽有报国之志,但面对残酷的现实,深感无力回天。 此时,赵友直在阅读陶渊明的作品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陶渊明在东晋末期曾出任过参军、县令等职,但因无法忍受官场的腐朽堕落,最终选择了弃官归隐。赵友直深受陶渊明的启发,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内心安宁。因此,他在《读靖节集》中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