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果教寺
萝岩山下寺,静境绝过从。
芳草二三月,碧云千万峰。
窗虚明落日,楼迥响疏钟。
恰恐重来晚,庭前记偃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萝岩山下的寺庙中,静谧的环境让人远离喧嚣。
春天的二三月份里,芳草萋萋,千重万叠的青山白云缭绕。
窗户敞开着让明亮的阳光照进来,高楼之上回荡着稀疏的钟声。
只担心再来的时间太晚,庭院门前已经没有了那棵高大的松树。
去完善
释义
1. "萝岩山":地名,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
2. "绝过从":形容寺庙周围环境宁静,没有外界的打扰。
3. "二三月":指春季,农历二月和三月。
4. "碧云千万峰":形容山峰层峦叠嶂,青翠如云的景象。
5. "窗虚明落日":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明亮的夕阳。
6. "楼迥响疏钟":从远处的钟楼传来稀疏的钟声。
7. "庭前记偃松":庭院前的松树已经生长得很高大。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和寺院环境的诗。诗人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禅宗境界。山下的知果教寺仿佛是一个与世俗隔绝的桃花源,让人流连忘返。三四句勾勒出春天时山寺周围的风景,通过“芳草”、“碧云”展示了青翠欲滴、云雾缭绕的风光。五六句写夕阳西下时分,山寺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室内,而远处传来的稀疏钟声亦为之增色不少。尾联表达出作者不愿错过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遂以松树为标记,期待未来再次光临此处的心情。全诗情景交融,韵律悠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知果教寺》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陈尧佐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描绘了知果教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陈尧佐作为一名文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担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的一生见证了北宋王朝的兴衰变迁,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创作《知果教寺》时,陈尧佐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他在政治上地位显赫,文名远播。然而,他也深知世事无常,荣华富贵终究如过眼烟云,因此在诗歌中流露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虽然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陈尧佐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些矛盾,并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他也借《知果教寺》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