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今岁试士竟置酒起文堂延主司且作诗送之

标题包含
今岁试士竟置酒起文堂延主司且作诗送之
吾州俗近古,他邦那得如。 饮食犹俎豆,佣贩皆诗书。 今年属宾兴,诏下喧里闾。 白袍五千人,崛起塞路衢。 入门坐试席,正冠曳长裾。 谈经慕康成,对策拟仲舒。 吟诗必二雅,作赋规三都。 传闻选主司,考阅须鸿儒。 果然提权衡,未尝谬锱铢。 得者固惊喜,失者亦欢呼。 乡党为叹息,是事盖久无。 老守蒙此声,增重西南隅。 何以为子谢,举觞挽行车。 少留尽一醉,归驾且勿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公溯(1054-1126),字子西,号嵩山居士,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公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家乡习俗古朴,其他地方很难如此。 饮食之中尚礼节,商贩皆识诗书章。 今年正逢选拔时,皇榜传来满街巷。 五千学子着白袍,蓬勃气势溢通衢。 进入考场就座,整理衣冠裙裳。 谈论经典追康成,对策政策仿仲舒。 诗词歌赋学《二雅》,撰写赋文参照《三都》。 听闻选拔的主考官,必定是知识渊博的鸿儒。 确实能明察秋毫,从不曾有过分差误。 成功的人固然喜悦,失败的人也会欢庆。 邻居们为这事件叹息,这种事情已经很久未见。 太守为此深感荣光,使得西南地区地位更加尊贵。 用什么感谢你呢?敬你一杯酒,紧拉你的车驾。 稍作停留尽情痛饮吧,回去的路上不要驱赶马车。
去完善
释义
吾州:我所在的地方。 他邦:其他的地方。 属宾兴:属于科举考试的科目。 白袍:唐代时读书人的象征。 五千人:形容参加考试的人数众多。 呼:喊叫,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 谈经:谈论儒家经典。 康成:东汉学者郑玄的字。 对策: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题目形式,即提出问题并给予回答。 仲舒:西汉学者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念。 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三都:指《文选》中左思的《蜀都赋》、《魏都赋》、《吴都赋》。 传闻:听说的消息。 考阅:审查,考核。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权衡:指评定事物的标准。 锱铢:形容极小的数量。 乡党:乡亲邻里。 是事:这件事。 老守:地方长官的自称。 蒙此声:受到这种赞誉。 子谢:对对方的感谢。 觞:酒杯。 挽行:拦住离去的车辆。 驾:驾车。 勿驱:不要驱赶车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代州郡的科举考试场景。诗人通过对当地风俗、考生素质以及选拔过程的生动描述,展现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盛况以及人们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向往。在诗人眼中,这个州郡的风俗接近古代,其他地方无法比拟。这里的百姓热爱诗书,即使是商贩也懂得诗书礼仪。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来临时,整个地区都会为之欢腾。 诗中提到的“白袍”是指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他们穿着白色的儒生服,形成了堵塞道路的壮观景象。这些士子们进入考场,正襟危坐,认真应对考试。他们在谈论经典时,以孔子的高徒康成为榜样;在应对策问时,以汉代大儒董仲舒为目标。他们写诗要符合《诗经》的风格,作赋则要遵循《三都赋》的规范。这些士子们在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和学识,令人叹为观止。 在选拔主考官的过程中,据说要求选拔学识渊博的大儒。主考官果然能够公正地衡量每个士子的才能,从未出现过失误。这使得被录取的人欣喜若狂,未被录取的人也能坦然接受。当地的乡亲都为这件事感叹,因为这确实是久违的事情了。 诗的最后,诗人以主人的身份向主考官表示感谢,举杯畅饮,挽留主考官再多停留一段时间,尽情欢庆。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热情赞扬,以及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与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公元1160年左右,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晁公溯创作了这首《今岁试士竟置酒起文堂延主司且作诗送之》。此时,中国正处于金朝对南宋的军事威胁和内政动荡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晁公溯曾任职地方官吏,目睹民间疾苦,关注国家命运。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通过设置宴会邀请考官,表达出他对选拔贤才的热衷和期待。 在这一时期,金朝对南宋的军事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南宋内部矛盾激化。同时,南宋朝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晁公溯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呼吁社会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