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寻山

标题包含
寻山
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 石上生灵草,泉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向此学餐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宣宗大中元年(857年)进士。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李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沿着一条小径进入两座悬崖之间,最初我以为这里有几户人家。徒步穿越贫穷的地方却找不到人家,坐下来很久太阳已经偏斜了。岩石上生长着神奇的草本植物,山泉里散落着奇特的花朵。最终我决定在附近搭建一座茅屋,并学习像这些花草一样,每天享受阳光和美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一径:一条小路。 2. 双崖:两边的山崖。 3. 几:几个。 4. 行穷:行走得很累。 5. 日空斜:太阳已经偏斜,表示时间已过中午。 6. 灵草:指有灵性的植物。 7. 异花:奇特的花。 8. 结茅屋:搭建茅草屋。 9. 餐霞:道家修炼的一种方式,寓意与仙人共餐,吸取日月精华。
去完善
赏析
《寻山》是唐朝诗人李频的一首山水诗。全诗以探寻山景为主题,通过“一径入双崖”的起始句,为读者展示了幽静深邃的山间景色。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深入到山间的各个角落,仔细地观察和体验着这片美景。 首联“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描绘了崎岖小径与两侧峭壁的景象,暗示出山中隐者的住所并非容易找到。接下来的颔联“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表达了作者寻访山人的艰辛过程。在漫长的探寻过程中,尽管有诸多险阻,但诗人依旧乐在其中。然而,尽管他徒步已久,却依然未能觅得山人的踪迹。而此刻,夕阳西下,宛如宣告了一天的结束。这两句表露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山人的敬意。 颈联“石上生灵草,泉中落异花。”写出了山中特殊的生态现象:岩石上长满各种奇异的草木,泉水旁飘落着别样的花朵。这些景象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更是凸显了山中秘境的神奇魅力。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山中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 尾联“终须结茅屋,向此学餐霞。”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两句传达出诗人希望在山中结庐,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同时也流露出对其间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寻山》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左右,此时正值晚唐时期。在这首诗中,李频以隐逸者的身份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世界的超脱。 在唐宣宗大中八年这段时间里,李频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曾任校书郎,后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建州刺史。然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又被召回京城担任谏议大夫,但因不愿迎合权贵而辞官归隐。在这段时间里,李频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为他后来创作《寻山》奠定了情感基础。 与此同时,晚唐时期的世道纷乱,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这种环境下选择了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李频作为其中一员,通过创作《寻山》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