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
行旅本同愁,黔吴复阻修。半年方中路,穷节到孤舟。
夕霭垂阴野,晨光动积流。家山一夜梦,便是昔年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行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而贵州和吴江之间又增添了诸多障碍。半年后才走到一半的路程,在节日临近的时候却只能独自乘舟前行。傍晚的雾气笼罩了原野,晨光则在河流中闪耀。在这个夜晚的梦乡里,我回到了多年前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是唐朝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对该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1. 黔东:指的是贵州东部地区。这里指作者在贵州的行程。
2. 中路:这里是中途的意思,指旅途中一半的路程。
3. 穷节:指冬至节气。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
4. 孤舟:独自漂泊的小船。这里指作者的船只。
5. 夕霭:夕阳时分形成的雾气。
6. 家山:故乡的山。这里指作者思念的家乡。
7. 昔年游:指过去的游览经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从贵州回江南的旅程中,经过淮上的情景。诗中的“行旅本同愁,黔吴复阻修”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险阻和忧愁的感受。旅途漫漫,黔、吴两地相隔遥远,使诗人感到无比的寂寞和疲惫。
“半年方中路,穷节到孤舟”意味着诗人经历了半年的艰辛行程,终于在中途赶上了一个穷尽的节日,却只能孤独地坐在船上度过。诗人用“半年”一词来表达行程之长,用“穷节”来表达对节日的喜悦与无奈。
“夕霭垂阴野,晨光动积流”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述。夕阳的余晖洒在广袤的原野上,晨曦的光芒映照在河面上,使得流水涌动。这种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与诗人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家山一夜梦,便是昔年游”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日子,那种感觉如此真实,却又如梦似幻。这两句诗将诗人对家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是唐朝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李频担任黔中观察使。当时,黔中是西南地区的一个边远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在此地任职期间,李频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关注民生疾苦,并致力于推动地方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努力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支持。
在大中四年(850年),李频辞去了黔中观察使的职务,准备返回故乡洛阳。在离开黔中前往洛阳的途中,他途经淮上(今安徽淮河一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
在这段时间里,李频的个人经历和遭遇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宦海浮沉、世事难料的现实。此外,他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的影响。在唐代晚期,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文人官员的仕途充满波折。在这种背景下,李频对于自己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创作出这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