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修撰赴阙四首 其二
道大宁容小不同,颛愚何敢与机通。井疆师律三王事,请议成功器业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伟大的道理应该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我这样愚昧的人怎么敢与聪明人有共同语言呢?不过,既然我们一同参与三王的事业,那么我们就应该一起讨论如何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和成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苏修撰:指苏轼。苏轼曾官翰林学士承旨,故称“苏修撰”。
2. 赴阙:前往京城。
3. 道大:道理广大。
4. 宁:岂能。
5. 容:容忍。
6. 小不同:小的差异。
7. 颛愚:愚昧无知的人。
8. 何敢:怎敢。
9. 与机通:与机智相通。
10. 井疆:疆界;领土。
11. 师律:军队的纪律。
12. 三王事:古代三位贤明君主的事业,这里指的是尧、舜、禹的事务。
13. 请议:请求商议。
14. 成功:成就事业。
15. 器业:才能、业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儒家士大夫的治国理想。诗的前两句表达了君子应有大道之行,不会因为对方小而包容,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愚钝而放弃原则。这体现了儒家以道德为基础、坚守原则的理念。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古代的圣王如何用德行治理国家,从而使国家的繁荣昌盛达到极致。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苏修撰赴阙四首 其二》是北宋诗人张载为送别好友苏修撰所作的一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8年,正值宋仁宗统治时期。当时,北宋王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诸多文学流派和文人团体。
在这一阶段,张载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他热衷于学术研究,尤其是儒家经典、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与各地文人的交流,张载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这位即将赴京任职的苏修撰。
在张载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士人阶层地位较高。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而苏修撰正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富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因此,在这首诗中,张载表达了对苏修撰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在朝廷中能够大展宏图,实现个人抱负,为国家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