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云霭浮空半雨晴,茅簷未忍扫残英。
欲将春物飘零尽,只有黄鹂一两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云在半空中飘浮,时而露出蓝天,阳光时隐时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在这样的天气下,院子里的花儿有些已经凋零了,但仍有些花朵还挂在枝头,仿佛不忍离去。我看着这些即将凋谢的花朵,心中有种莫名的感伤。春天即将过去,万物都在准备着离开,只留下那偶尔响起的黄鹂鸟叫。

去完善
释义
"云霭":云雾,形容天空的雾气。
"茅簷":茅草屋的屋檐,这里指代普通百姓家。
"未忍扫残英":不忍心清扫掉残留的花朵。
"春物飘零尽":春天的景物都已凋谢。
"黄鹂":一种鸟类,鸣叫声悦耳动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春晚》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观察云霭、雨水、茅簷和凋零的花朵等元素,展现了一幅生机逐渐消逝的画面。然而,在这其中,仍有黄鹂鸟在歌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并未完全消失,仍然有所期待与盼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晚》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张载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60-1127年之间,也就是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非常注重文化修养和品德修为,他们经常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张载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直言不讳,多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为民请命,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注,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文人阶层得以崛起,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载的诗歌作品既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有对现实黑暗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