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图赞
六耳不同谋,相看已漏泄。
都来只三人,证龟却成鼈。
者也之乎,无为寂灭。
养家一般,道路各别。
别不别,掉棒打落天边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个耳朵不能共同谋划,互相观察已经泄露了秘密。
总共只有三个人,证明乌龟是甲鱼。
这种表达方式,没有实际意义。
为了生活一样努力,但各自选择的道路不同。
不管是否分开,丢掉棍子打碎了天上的月亮。
去完善
释义
1. 六耳: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家各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和见解。
2. 谋:商量,探讨。
3. 相看已漏泄:指三家虽然彼此独立,但却已经透露了真理的端倪。
4. 都:全部,总共。
5. 证龟却成鼈:龟和鼈都是爬行动物,这里比喻三家追求的都是同一个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6. 者也之乎:语气助词,无实义。
7. 无为寂灭:道家哲学观念,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利。
8. 养家一般,道路各别:三家虽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但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达到内心的平静。
9. 别不别:否定之否定,表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10. 掉棒打落天边月:形容虽然看似有着不同的方法,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真理。
去完善
赏析
《三教图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释梵琮所作,诗中描述了佛教、道教、儒教三种宗教的异同。全诗结构紧凑,表达生动,富有哲理。
首句“六耳不同谋”表达了三教之间的差异,“六耳”暗示了多种思想的存在。接下来的两句“相看已漏泄”和“都来只三人”,则揭示出尽管三教之间存在差异,但实际上并无太大区别,就如乌龟与鳖一样,虽有区别,但都是同类。
紧接着的四句“者也之乎,无为寂灭。养家一般,道路各别”则阐述了三教的共同点:都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越世俗的境界。虽然三教在修养方式上有所差别,但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
最后两句“别不别,掉棒打落天边月”则是对这种差异性的进一步强调。看似不同的宗教,其实都有共同的信仰理念,只是表述方式不同。正如用棒子敲落天边的月亮,无论方法如何,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观赏到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教图赞》是释梵琮的一首描述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合流之景的古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7世纪的中国唐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释梵琮作为一位在唐代修行的僧侣,他见证了这一时代思想的活跃和变迁。在诗人看来,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佛教的慈悲为怀,都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它们之间的交融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宽容彼此。这首诗便是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对三教和谐共处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