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米上佛照禅师

标题包含
送米上佛照禅师
捻不成团拨不开,一槌直下绝纤埃。 从兹几度经节后,尽向箕前跳出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米:此处指的是稻谷,因为稻谷是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 2. 佛照禅师:唐朝的著名禅师,因其禅悟力强,能照耀众生,故称“佛照”。 3. 捻不成团拨不开:形容稻谷成熟时散乱的状态。捻,用手搓成条状物;拨,分散。 4. 一槌直下绝纤埃:指用锤子直接将稻谷脱壳的过程,去掉表面的杂质。槌,锤子;绝,去掉;纤埃,细微的杂质。 5. 从兹几度经节后:此后经过几个节气。从兹,从此;几度,几次;经节,经历节气。 6. 尽向箕前跳出来:指脱壳后的米粒从竹箕中漏出。尽,全部;向,对着;箕,竹箕,用来盛装稻谷的工具;跳出来,指米粒从竹箕中漏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梵琮所作,描绘了米与禅意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人通过稻谷这一具体形象,传达了禅宗哲学中顿悟、直指人心的理念。 首句“捻不成团拨不开”以稻谷为喻,表达了人们在探索真理时所遇到的困惑和困境。这种困境如同粒粒稻谷难以捏合,又仿佛无解的难题让人无法理解。接下来,“一槌直下绝纤埃”则揭示了禅宗直指人心的修行方式。这里的一槌代表禅宗顿悟,瞬间的领悟让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挥去所有的困惑和烦恼。 中间两联则描述了经过一段修行的过程,“从兹几度经节后”意味着在经历不断的修行后,终于到达了某种境地。而“尽向箕前跳出来”则将这种境界以形象的米粒跳出簸箕比喻出来,暗示着在顿悟之后,一切阻碍都自然消除,得到了解脱。 整首诗通过稻谷这一平凡的意象,赋予了深邃的哲理内涵,传达了禅宗直指人心的境界,生动地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方式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米上佛照禅师》是宋代诗人释梵琮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历经战乱后逐步走向稳定,禅宗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禅宗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强调个人的自我觉悟和内心的清净。这种思想在民众中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释梵琮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地云游参学,结识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与佛照禅师相交甚深,情谊深厚。在佛照禅师外出云游时,他写下这首《送米上佛照禅师》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这首诗中,释梵琮以送米为喻,表达了对于友人佛照禅师的支持和关爱。他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和珍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