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提封为国守,乐岁见天心。
与此一年食,赐之三日霖。
打荷看急点,历竹有清音。
上帝嗟何远,昭昭寔汝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国家的守护者,我们在丰收之年看到了天地的恩赐。
在这一年的食物供养中,天赐给我们三天的甘霖滋润。
在荷叶上我们看到了时光的匆匆脚步,竹子历经风雨依旧挺拔,发出清晰的声响。
感叹天地间的遥远,但神明的光辉始终照在我们身上。
去完善
释义
1. "提封":指划分田界。这里引申为地方长官,即诗人的自我称呼。
2. "乐岁":丰收之年。
3. "天心":天意。
4. "与此一年食":赐予这一年的收成。
5. "三日霖":连续三天的降雨。
6. "打荷":敲击荷叶。
7. "急点":形容雨滴急速降落。
8. "历竹":经过竹林。
9. "清音":雨水击打竹叶的声音。
10. "嗟":表示赞叹或惊讶的语气词。
11. "何远":感叹相隔遥远。
12. "昭昭":光明的样子。
13. "寔":同"实",确实。
14. "汝临":你们来临。
去完善
赏析
《喜雨》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描绘雨水的诗作。这首诗通过细致观察和描写雨水滋润大地、为百姓带来福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民生富饶的期许。
首联“提封为国守,乐岁见天心”,开篇就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喜雨。诗人以“国守”自喻,强调自己的职责是为国家祈福。而乐岁,即丰收之年,象征着天意的恩泽,表达了诗人对天赐好运的感激之情。
颔联“与此一年食,赐之三日霖”,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诗人把一年的粮食收成归功于三日的甘霖,形象地表现了雨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了上天的慷慨恩赐。
颈联“打荷看急点,历竹有清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场春雨的景象。荷叶上的雨滴声如敲击之声,竹叶上的雨水滴答作响,给人以愉悦的美感,同时暗示了春天已经来临。
尾联“上帝嗟何远,昭昭寔汝临”,诗人感叹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把春雨的到来归因于上帝的恩惠。“昭昭”意为明亮,“寔”是实、的确之意,诗人以此强调上天对人间的关爱和眷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是南宋诗人晁公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过后万物生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初。
在创作这首诗时,晁公溯正值中年,任蜀州通判。他一生勤奋好学,潜心研究经史百家,诗歌成就尤为突出。然而,南宋末年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入侵,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晁公溯关心民生,关注农业生产,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在诗中,晁公溯通过对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认为,只有风调雨顺,农业才能丰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