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书
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到还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鲜百丈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乐退安贫】指愿意过一种平静清贫的生活。【成家国】通过报效祖国实现家庭的价值。【僧院心期】对寺院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赏析
《漫书》这首诗歌展现出了诗人司空图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家国情怀。“乐退安贫知是分”描述了诗人对于恬淡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他认为这是人生的本分。同时,他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成家报国亦何惭”表明了诗人以国家为重,为了国家利益愿意奉献一切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佛门禅院的平静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到还僧院心期在”意味着诗人虽然身处宁静的寺院,心中却依然关注着世事。最后一句“瑟瑟澄鲜百丈潭”形象地描绘了清澈碧绿的百丈潭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司空图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和自然环境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漫书》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所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当时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司空图身处其中,深感忧虑。这首诗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和对时局的担忧的抒发。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日渐衰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民起义频发。司空图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由于对时局的不满,后来辞官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无奈和迷茫,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禅宗思想兴起,强调内心的顿悟和自由,这对司空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漫书》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既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心灵的解脱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