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乐
参差凤铎鸣高屋。
渐惊觉、清眠熟。
看夕阳倒影花阴速。
双燕子、归来宿。
几曲危肠愁易束。
问雪鬓、何时重绿。
料想此情同,应暗损、香肌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参差的凤铃在高屋中响起,逐渐让我从沉睡中醒来。看那夕阳的倒影在花荫下迅速移动,双燕归来并在此处过夜。反复忧虑,使人心烦意乱,难以束缚。不禁要问自己的满头白雪般的发丝,何时才能重新变得翠绿。我想,这种情感也同样会默默损害她的肌肤和玉体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参差:指高低、大小不齐的样子。
2. 凤铎:古代宫廷或庙宇檐下的铁铃。
3. 高屋:高大的房屋。
4. 清眠:清静的睡眠。
5. 花阴:花的阴影处。
6. 双燕子:比喻成双作对的动物。
7. 危肠:形容心绪不宁、焦虑不安的状态。
8. 雪鬓:形容头发斑白如雪。
9. 绿:此处意为使…变绿。
10. 料想:估计、猜想。
11. 此情同:这种情感是一样的。
12. 香肌玉:形容女子的肌肤细腻柔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迎春乐》是方千里的代表作之一。词的开篇,作者以“参差凤铎鸣高屋”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巧妙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紧接着,通过描绘“夕阳倒影花阴速”的画面,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悠闲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接下来的句子“双燕子、归来宿”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期盼。在接下来的“几曲危肠愁易束”中,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入,通过对“雪鬓、何时重绿”的发问,揭示了生命无常的哲理。最后,词人以“料想此情同,应暗损、香肌玉”作为收尾,既表现了作者对个人情感的真挚关注,又传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使得整首词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迎春乐》是南宋词人方千里所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国家正处于政治动荡、战乱频发的状态。面对这一局面,方千里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在这首《迎春乐》中,他以迎春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此外,方千里在这一时期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这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