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蚕

标题包含
观蚕
大巧不为蚕上簇,机妇飞梭双注目。 腹空万绪徒自劳,缣素如山人未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大巧:指技巧非常高超的人或事物。 2. 不为:不做,不接受。 3. 簇:蚕蔟,供蚕结茧用的竹编或草编器具。 4. 机妇:使用织布机的妇女。 5. 飞梭:织布时,使纱线穿梭的用具。 6. 目:关注,注视。 7. 腹空:肚子空空,指蚕丝尚未制作成丝绸。 8. 万绪:形容数量众多。 9. 徒:白白地,无效果地。 10. 自劳:自己劳累。 11. 缣素:绢帛之类的一种丝织品。 12. 如山:像山一样堆积在一起。 13. 人未足:指人们尚未满足需求。
去完善
赏析
《观蚕》是宋朝诗人黄裳的一首描绘蚕农辛勤劳作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蚕农劳动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蚕农辛勤劳作的同情和赞美。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蚕农劳动成果的不满,认为他们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首先,诗人以“大巧不为蚕上簇”开篇,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人力无法改变的现状。这里的“大巧”指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不为蚕上簇”则暗示了蚕茧形成的过程并非人类所能控制。这一句不仅点出了诗歌的主题,还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情感基调。 接着,诗人描述了蚕农们繁忙的劳作景象:“机妇飞梭双注目”。这里,“机妇”是指从事蚕桑劳作的女性,她们在织布机上飞快地穿梭,双眼紧盯着丝绸的编织。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蚕农们勤劳的形象,以及他们对于工作的专注和认真。 然而,尽管蚕农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得到的回报却并不理想:“腹空万绪徒自劳,缣素如山人未足。”这两句诗表明,尽管蚕农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喂养蚕、缫丝、织布,但他们的劳动成果——丝绸,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里,“腹空万绪徒自劳”是对蚕农辛勤劳动的肯定,同时也表现出对他们劳动成果不被认可的不满。而“缣素如山人未足”则是诗人对蚕农劳动成果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的揭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丝绸的大量需求以及蚕农们生活的艰辛。 总的来说,《观蚕》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蚕农们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关切。同时,诗人也对当时社会对于丝绸的大量需求与蚕农们低微收入的矛盾进行了批判,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蚕》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黄裳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黄裳在这个时期担任参知政事等要职,参与朝政,对民生问题颇为关注。 在宋代,蚕桑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黄裳通过观察养蚕的过程,感悟到人生哲理和生活真谛。他在诗中写道:“蚕儿吐丝心自喜,蜂儿采蜜身自甜。”这既是对蚕儿和蜜蜂辛勤劳作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勤劳付出的肯定。 当时,北宋正处于经济繁荣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社会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黄裳身为朝廷重臣,对民生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唤起人们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