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七日病中立春
彩胜宫花閙九门,挽回和气入乾坤。
未教柳树夸青眼,先与梅花作返魂。
不见新蔬行节物,漫将一岁答春温。
病躯可是能顽巧,偏发天公造化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华的宫廷花在九门之间热闹起来,让人们感受到和气的氛围。没有让柳树炫耀它的新绿,而是先让梅花重新焕发生机。现在还没有看到新的蔬菜出现在日常饮食中,只是用这些来回应春天的温暖。尽管我的身体仍然虚弱,却也能欣赏这大自然的神奇创造。
去完善
释义
《十二月十七日病中立春》卫博
【注释】:
1. 彩胜:色彩鲜艳的神符或纸片,这里可能指装饰性的彩灯。
2. 宫花:宫廷中的花卉,这里代指皇宫的装饰。
3. 闹九门:形容繁华的京城景象。
4. 和气:温和的气氛。
5. 乾坤:象征天地宇宙。
6. 青眼:春天时柳树枝条变绿,“青眼”即指此。
7. 梅花作返魂:梅花在春天开花,“返魂”表示恢复生机。
8. 新蔬行节物:春天的蔬菜开始生长。
9. 一岁答春温:一年的时光因春天的到来而回暖。
10. 顽巧:虽然身体虚弱,但仍有生命力。
11. 天公造化恩:大自然的恩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立春这一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首联描绘了彩色的胜景和华丽的宫花在九门热闹的景象,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带来了和气和生气。颔联则以柳树和梅花为代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期待之情。颈联则通过“不见新蔬行节物”,表达了诗人对新一年春天的期盼。尾联则是诗人以病躯也能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温暖和天公的恩赐,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立春这一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月十七日病中立春》是明代诗人卫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立春时节,正值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当时,卫博因病未能参加春天的庆典活动,但他仍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以此为契机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在这一时期,明朝已经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民间疾苦丛生。卫博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关切。在这个特殊时期,他因病卧床,但并未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展现了高尚的精神风貌。
同时,明代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著名的“吴中四杰”等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影响了后世。在这样的背景下,卫博的诗歌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了明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