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
长垂钓叟看不足,暂泊王孙愁亦生。
好傍翠楼装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
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同霜雪般清爽干练且轻盈,西风吹拂过江边的城市。
长时间垂钓的老者欣赏不够,暂时停泊的公子也生出忧愁。
在翠绿的楼台旁装点月光,无端随着红叶舞动秋天的声音。
在夕阳下的群鹭中最适合,悠闲地捕捉着小鱼靠近你的身边。
去完善
释义
1. "如练":形容芦苇花的洁白和柔软,如同白色的丝带。
2. "如霜":形容芦苇花的颜色,像霜一样洁白。
3. "干复轻":指芦苇的茎干轻盈。
4. "拂江城":描述风吹过江边的城市。
5. "长垂钓叟":长期钓鱼的老人,借指隐居的隐士。
6. "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泛指在江边暂时停留的人。
7. "翠楼":华丽的楼阁,这里指江边的美景。
8. "月色":月光,这里指夜晚的景色。
9. "枉随":白白地随着。
10. "红叶":秋天的枫叶,这里指秋天的景色。
11.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风声、虫鸣等秋天的声响。
12. "群鹭":一群白鹭,这里指水鸟。
13. "斜阳":夕阳,这里指傍晚的景色。
14. "闲捕":悠闲地捕捉。
15. "纤鳞":小鱼,这里指捕鱼。
16. "傍尔行":跟着你的脚步,这里指白鹭与渔人相伴而行。
去完善
赏析
《芦花》这首诗描绘了江畔边繁盛的芦花景色。诗人以精炼的语言,从多个角度展现出秋天江景的美感。首联“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开篇就将芦花比拟为白色的丝绸和洁白的霜雪,既轻盈又坚韧,在西风的吹拂下,江边的城市也显得更加生动活泼。颔联“长垂钓叟看不足,暂泊王孙愁亦生”,通过描绘垂钓的老翁和对岸短暂驻足的王孙贵族,凸显出秋天的寂寥和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感慨。颈联“好傍翠楼装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用翠楼的月光和枫叶的舞动,进一步强调了秋季景观的独特魅力。尾联“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则将镜头转向在芦花丛中捕鱼的群鹭,意境优美,流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人的情感抒发,营造出一幅秋色盎然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芦花》是唐代诗人罗邺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芦苇花开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老病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哀叹。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世纪中叶的唐朝晚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时代背景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和忧患意识。
其次,从诗人的人生际遇来看,罗邺是一位出身寒微的文人,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生坎坷。这使得他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首诗中,他以芦花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思考,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哀伤。
最后,从时代的背景知识来看,唐朝晚期社会风气浮躁,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罗邺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对芦花的描绘,提醒人们要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当下,正视人生的困境和挑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