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城

标题包含
长城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那个时候,没有高尚品德的人主宰世界,大量建造的城市和建筑却得以留存千古。尽管驱使百姓建设坚固的防线,却无法预料血腥的战争会在中部地区爆发。珠光宝气的陵墓被迅速破坏,国家并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直到今天,战败的士兵仍然在诉说着他们的冤屈,那些声音每晚都在城墙下回荡。
去完善
释义
1. 乾坤:这里指国家。 2. 广筑:大规模的修建。 3. 徒劳:无益的努力。 4. 万古存:指长城的持久存在。 5. 谩役:欺骗民众。 6. 极塞:边远的塞外之地。 7. 中原:中国腹地,这里指内地。 8. 珠玑:珠宝,比喻财富。 9. 陪陵寝:陪葬陵墓。 10. 社稷:代指国家。 11. 降虏:被俘投降的人。 12. 傍:靠近。 13. 城根:城墙下。
去完善
赏析
《长城》这首诗通过罗邺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古代帝王的无德与百姓的苦难。诗人开篇即点明了长城的劳民伤财,虽然历经万世留存,却未见其对国家百姓带来实质的保护。随后的诗句更是直斥统治者的无知与残酷,一心防御边疆,却不知内部的祸乱已悄然滋生。而珠玑珠宝等财富反而随着陵寝成为历史的见证,社稷根本未曾保护到子孙后代。最后两句更是透露出强烈的讽刺意味,“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意思是至今仍被俘的士兵还在讲述他们的故事,冤屈的声音在城墙下日夜回荡。 整首诗从多个层面深刻剖析了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既揭示了古代皇权的无德与错误决策,也展示了民众深受其害的生活现状。更以犀利的手法凸显了历史记忆和历史教训的重要价值。诗人借这首诗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切,告诫人们铭记历史,警惕误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邺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40年至873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处于唐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特殊时期,罗邺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通过描绘长城这一象征国家尊严的建筑,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罗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诗歌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天赋,作品以咏史诗为主,具有一定的政治见解和历史价值。在《长城》这首诗中,罗邺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他认为,长城虽然宏伟壮观,但并不能抵挡外敌的侵略,只有国家富强、人民团结,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阶段,国家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衰弱。外部强敌虎视眈眈,内部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邺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他希望国家能够振作起来,摆脱困境,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