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暖香红焰一时燃,缇幕初垂月落天。
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烛火瞬间点燃,夜幕降临,月光渐渐消失。
可惜的是在这离别之夜,眼泪像珠子一样落在酒杯前。
去完善
释义
1. "暖香红焰":指蜡烛燃烧时的香气和火焰。这里用来形容蜡烛在夜晚的照明效果以及带来的温暖和舒适感。
2. "缇幕":用丝织物制作的帷幕,这里指的是室内装饰用的帷幕。
3. "兰堂":高雅的书房或客厅,这里指的是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地方。
4. "如珠似泪":比喻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泪滴状蜡油,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在离别之夜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这首《蜡烛》以烛光为主角,生动描绘了离别之夜的场景。诗中的“暖香红焰”和“缇幕初垂月落天”两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夜晚的氛围。“暖香红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烛火在夜色中闪耀,而“缇幕初垂月落天”则传递出夜幕降临、离别时刻将近的画面。接下来的“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两句,诗人将蜡烛燃烧时的滴滴蜡泪与离别的泪水相提并论,表达出他对离别的深深感慨。这首诗通过蜡烛的形象,传达了真挚的离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蜡烛作为古代常见的照明工具,常常被用来隐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唐朝诗人罗邺的《蜡烛》正是这样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士人阶层普遍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罗邺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唐朝晚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这使他感到命运的无常和无奈。此外,唐朝晚期的社会环境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唐朝国势日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诗人对生活充满了忧虑和惆怅。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罗邺通过对蜡烛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感悟。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象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蜡烛终究会耗尽自己的生命,这也寓意着生命短暂的无奈。罗邺在诗中将这种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