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献彭门郭常侍
受得彭门拥信旗,一家将谓免羁离。
到来门馆空归去,羞向交亲说受知。
层构尚无容足地,尺波宁有跃鳞时。
到头忍耻求名是,须向青云觅路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受到彭门的支持和信任,一家人认为可以摆脱束缚。然而,来到门下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实在不好意思跟亲戚朋友说自己受到了关注。虽然暂时还没有立身之地,但我相信总会有腾飞的那一刻。即使最后不得不忍受耻辱去追求名誉,我也必须从云端寻找我的道路。
去完善
释义
1. 彭门:指徐州,因古代徐州地区属于彭城国而得名。
2. 郭常侍:唐代人,官至常州刺史,此处具体所指待考。
3. 受得彭门拥信旗:指接受徐州的任命。拥信旗,古代朝廷任命官员时的仪式。
4. 一家将谓免羁离:全家都以为我从此摆脱了束缚。
5. 到来门馆空归去:来到这里却发现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门馆,此处指官署或官员居所。
6. 羞向交亲说受知:羞愧地向亲朋好友讲述自己被任命的事情。受知,受到知遇之恩。
7. 层构尚无容足地:比喻在官场上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层构,层层叠加的结构,这里指官场。
8. 尺波宁有跃鳞时:即使在官场有所成就,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尺波,喻短暂的寿命。
9. 到头忍耻求名是:最后还是要忍受羞辱去追求名声。
10. 须向青云觅路岐:需要寻找通向青云之路,即寻求高升之道。青云,高空中的云彩,常用来象征高官显爵。路岐,道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留献彭门郭常侍》,是作者罗邺写给他的朋友郭常侍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以彭门(彭城)为背景,描述了自己被信任的情景,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接纳。面对亲朋,他感到羞愧,无法诉说自己的遭遇。诗人借喻层层构建的高楼和尺波中的鱼儿,形象地描绘出自己身处困境的境地。然而,尽管处境艰难,诗人仍然坚信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表示要为求名誉而忍受屈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寻求新的机遇和发展。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献彭门郭常侍》是唐朝诗人罗邺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93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
在罗邺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中举。这使得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和关切。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中央政权已经极度衰弱,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壮大。彭门(今江苏徐州)地处中原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郭常侍是当时彭门的一位军事统帅,罗邺在彭门逗留期间,观察到了郭常侍治军严谨、关心百姓疾苦的一面,对其十分敬仰。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歌,以表达对郭常侍的敬意和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