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费拾遗书堂

标题包含
费拾遗书堂
满袖归来天桂香,紫泥重降旧书堂。 自怜苇带同巢许,不驾蒲轮佐禹汤。 怪石尽含千古秀,奇花多吐四时芳。 何人更肯追高躅,唯有樵童戏藓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载而归之时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紫色陶土制成的茶具又回到了书房。 我自愧不如和巢父、许由那样的高士,没能像他们一样辅佐大禹、商汤那样的君王。 奇特的石头蕴含了千年的神韵,奇异的花朵四季都绽放芬芳。 还有谁愿意追寻古人的高尚足迹?只有砍柴的孩子在苔藓上嬉戏。
去完善
释义
1. 天桂:指月桂,这里代指科举及第。 2. 紫泥:古代帝王诏书所用的紫色封泥,这里比喻皇帝颁发的任命状。 3. 苇带:用芦苇编织的腰带,这里代指普通百姓。 4. 巢许:指巢父、许由,上古隐逸之士。 5. 蒲轮:古代天子召见贤士时所乘坐的车子。 6. 高躅:指高尚的品格、节操。 7. 藓床:长有苔藓的石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费拾遗书堂”为题,讲述了诗人罗邺探访古迹、感怀历史的经历。首联描绘了诗人满载而归的场景,“满袖归来天桂香”意味着诗人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感悟,而“紫泥重降旧书堂”则强调了书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颔联中,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巢许、禹汤等人的不同命运,表达了自己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之情。颈联则通过对怪石奇花的描绘,展示了书堂周围环境的优美和生机盎然的景象。尾联则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又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费拾遗书堂》是晚唐诗人罗邺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僖宗时期(874-888年)。在晚唐这个动乱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关注着社会现实,对时事有所见解。罗邺正是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对统治者的失望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日渐衰落,政治腐败,宦官弄权,藩镇割据严重。民生疾苦,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邺作为一个士人,目睹了这些乱象,内心深感忧虑。他以讽喻的手法,通过对费拾遗书堂的描绘,讽刺了当时文人的虚伪和不作为,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漠视。 诗人通过描写费拾遗书堂的豪华气派,揭示了文人墨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不问世事的现实。他认为,这些文人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关心国家大事,为百姓谋求福祉。然而,他们没有这么做,反而过着奢侈的生活,这正是诗人痛心疾首的地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