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鹧鸪
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环境有青山和碧水相依,刺桐与毛竹相映成趣等待一对伴侣共度时光。花开时节离别的迁徙者心中带着悲伤,别在相思树上悲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傍:靠近。
2. 刺桐:一种热带植物,叶常绿,开红花,树干有刺。
3. 毛竹:又叫竹子,我国主要竹子品种之一。
4. 双栖:两只鸟共同生活在一起。这里指鸟类雌雄共处。
5. 花时:花开的季节。
6. 迁客:被贬谪的官员或流亡的人。
7. 相思树:此处可能是指红豆树,古人常用它来寄托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放鹧鸪》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风光,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诗人通过“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两句,展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同时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期待团聚的心情。在鲜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却要离家远行,心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他告诫鹧鸪不要在这令人忧伤的相思树上啼鸣,以免触景生情,加重心中的悲痛。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放鹧鸪》是唐代诗人罗邺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野外放鹧鸪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朝中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罗邺得以在诗歌创作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
其次,关于诗人罗邺的人生际遇,据史书记载,他年轻时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使他对当时的官僚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同时也激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野外放鹧鸪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轻松生活的渴望。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唐诗流派。罗邺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其作品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