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别离不独恨蹄轮,渡口风帆发更频。
何处青楼方凭槛,半江斜日认归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离别的时候不止因马蹄声而感到哀伤,渡口的风帆也会更加频繁地出发。
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青楼的栏杆,夕阳照在江面上,能够辨认出回家的人。
去完善
释义
罗邺是唐朝的诗人,这首《江帆》描绘了诗人在离别场景中的情感抒发。下面是词句注释:
1. 别离:指分离、离别。
2. 蹄轮:这里指马蹄和车轮的声音,意味着离开的脚步声。
3. 渡口:水流汇集的地方,供行人渡过河流的地点。
4. 风帆:帆船。
5. 频:频繁、屡次。
6. 青楼:古代指华丽精致的楼房,这里可以理解为诗歌中的女子所在之处。
7. 凭槛:倚靠在栏杆上。
8. 半江:一半的江水。
9. 斜日:快要落下的太阳。
10. 归人:指将要回家的人。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这首《江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离别与重逢的画面。首句“别离不独恨蹄轮”,表明了诗人对别离的态度:尽管别离令人伤感,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痛苦。在这里,诗人以“蹄轮”为喻,形象地描绘出人们离开故乡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
第二句“渡口风帆发更频”,描述了江边的渡口,船只频繁地启航和靠岸。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别离与重逢的时刻,表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所展现出的豁达态度。
第三句“何处青楼方凭槛”,描写了远方的青楼女子正在倚栏远望,期待着自己的亲人或爱人的归来。这句诗将离别的目光从故乡转向远方,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视野和对人生百态的关注。
最后一句“半江斜日认归人”,描绘了江面上映照着夕阳的余晖,让人能够辨认出那些即将归来的船帆。这句诗以景语作结,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重逢的期盼和喜悦之情。
总的来说,罗邺的这首《江帆》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别离与重逢这一普遍的人生主题。在诗人笔下,别离不再是唯一令人伤感的情感,而是与重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生的丰富多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邺的《江帆》描绘了诗人在长江边看见船只起航时的心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大约公元9世纪中期。此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
在这段时间里,罗邺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人生际遇也是波折重重。他曾参加科举考试,试图通过科考入仕为官,但并未成功。后来,他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相互交流诗歌创作心得。然而,尽管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在《江帆》创作的时间段内,罗邺所在的时代背景是晚唐时期的动荡与衰败。这一时期,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壮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邺作为一名诗人,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现实状况。他在《江帆》中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苦反思,这也正是他对所处时代的一种关注与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