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故洛城
一片危墙势恐人,墙边日日走蹄轮。
筑时驱尽千夫力,崩处空为数里尘。
长恨往来经此地,每嗟兴废欲沾巾。
那堪又向荒城过,锦雉惊飞麦陇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处看似危险的城墙附近,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车马走过。建造这堵墙的时候,千辛万苦地将它筑起,而它的崩塌却只是留下几里远的尘土。每每想到历史中的变迁与盛衰,我都为之感叹不已。尤其当我看到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已经荒废破败,不禁心生惋惜。而我在这里,恰好又看到了一只美丽的野鸡突然从麦田中惊起,这样的场景更是让人感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让人不禁联想起了那些美好的往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洛城:即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2. 锦雉惊飞:锦雉,羽毛色彩斑斓的雉鸟。此处借指美丽的大自然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以“一片危墙”开篇,描绘了洛阳城的荒凉景象。而“墙边日日走蹄轮”则突显出城墙的衰颓破败以及络绎不绝的车马经过。这一句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城池的衰落与过往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筑时驱尽千夫力,崩处空为数里尘”进一步描述了洛阳城从建起到如今的破败不堪的过程。"筑时驱尽千夫力"显示了修建城池时的壮丽场景和人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崩处空为数里尘"则反衬出如今墙体崩坍、尘土飞扬的荒凉景象。
颈联“长恨往来经此地,每嗟兴废欲沾巾”表达了诗人在面对昔日繁荣的洛阳城如今破败不堪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哀伤之情。其中“长恨”和“每嗟”表现了诗人对洛阳城兴废过程的痛惜之情。
尾联“那堪又向荒城过,锦雉惊飞麦陇春”描绘了诗人经过荒凉的洛阳城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明媚的春天,田野里的麦子茁壮成长,色彩斑斓的锦雉被马蹄声惊吓飞起。虽然结尾画面显得生机勃勃,但实则寓含了诗人对战乱破坏美好自然的忧虑,以及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繁荣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邺的《经故洛城》是一首描绘洛阳城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公元9世纪),此时唐朝国势逐渐衰落,战争频繁,民生疾苦。诗人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表达了对昔日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忧虑。
罗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本人也经历了诸多人生际遇。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因此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社会风气有所不满。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些经历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了更深的思考,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在《经故洛城》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边疆不稳,内部矛盾激化。尤其是晚唐时期,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更为严重,导致民不聊生。然而,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曾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诗人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回想起洛阳城昔日的繁华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