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翠叶才分细细枝,清阴犹未上阶墀。
蕙兰虽许相依日,桃李还应笑后时。
抱节不为霜霰改,成林终与凤凰期。
渭滨若更征贤相,好作渔竿系钓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叶子刚刚分开细长的枝条,清凉的树荫还没爬到台阶。
虽然兰花与我相伴的时光很长,但桃李花开却比它们要晚一些。
竹子坚守气节,不会被风霜改变;竹林最终会引来凤凰栖息。
如果在渭水边再寻找贤能的宰相,我愿化作钓鱼翁,用鱼线挂起鱼竿。
去完善
释义
《竹》:唐代诗人罗邺所作。
1. 翠叶才分细细枝:翠叶,指竹叶;才分,刚分开;细细枝,细长的枝条。
2. 清阴犹未上阶墀:清阴,树荫;犹未,还未;阶墀,台阶。
3. 蕙兰虽许相依日:蕙兰,一种兰花;虽许,虽然允许;相依日,互相依靠的日子。
4. 桃李还应笑后时:桃李,桃树和李树;后时,后来的时候。
5. 抱节不为霜霰改:抱节,坚守气节;不为,不被;霜霰,霜和霰,均为冬季的寒冷天气。
6. 成林终与凤凰期:成林,竹林长成树林;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期,期待。
7. 渭滨若更征贤相:渭滨,指陕西渭水流域;若更,如果更换;征贤相,选拔贤能的人担任宰相。
8. 好作渔竿系钓丝:好作,做好;渔竿,钓鱼的竿子;系钓丝,拴上钓鱼的线。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竹》以竹子为载体,通过描绘其生长状态和特点,传达出诗人坚韧不拔、谦逊自守的品质和对贤能之士的渴望。诗的前两句,“翠叶才分细细枝,清阴犹未上阶墀”,描述了竹子的形态特征,翠绿的新叶刚刚分离出来,细长的枝干还未形成浓荫。这里表现出了竹子生机勃勃的生长态势。接下来的两句,“蕙兰虽许相依日,桃李还应笑后时”,暗示了竹子虽然花期较晚,但却有高贵的品质和清新的香气。诗人将竹子与蕙兰相比,体现了竹子的美好品质;同时也用桃李的先开花后结果来反衬竹子的高洁品行。后两句,“抱节不为霜霰改,成林终与凤凰期”,表达了竹子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即使在风霜雨雪中,竹子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期待凤凰的到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最后两句,“渭滨若更征贤相,好作渔竿系钓丝”,表达了对国家人才的渴望。诗人希望能在渭水之滨招引贤良之士,共同为国家效力。此处用竹子和渔竿的比喻,暗含了诗人投身国家的豪情壮志。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竹子的形象及诗人的人格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邺的《竹》这首诗描绘了竹子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生命力,表达了他对竹子精神的赞美和敬仰。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竹》这首诗是罗邺在唐朝时期创作的。这一时期,唐朝国势强盛,文化繁荣,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罗邺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生际遇:罗邺生活在一个世家大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立志报效国家,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脱颖而出。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也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了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时代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罗邺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他的作品无疑受到了这个时代的深刻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