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刚刚进入秋天,各种情感涌上心头,其中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无休止的蝉鸣。 这种声音催促着季节更替,使我双鬓逐渐斑白,也让看到这江山的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忧愁。 它的声音并不受管弦之声所拘束,反而在杨柳岸边唤起人们对离别的感慨之情。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就已感到惆怅,更何况我已经离家多年,行走万里之外了。
去完善
释义
1. 新秋:指夏去秋来的时候。 2. 百感生:形容各种情感涌上心头。 3. 就中:其中。 4. 堪:可以,能够。 5. 时节:季节。 6. 凋双鬓:形容头发变白。 7. 江山:江河山川。 8. 不傍:不靠近。 9. 管弦:音乐。 10. 拘醉态:约束放纵的状态。 11. 偏依:偏偏依附。 12. 杨柳:柳树。 13. 挠离情:引起离别之情。 14. 故园:故乡。 15. 闻处:听到的地方。 16.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17. 万里行:远距离的旅行。
去完善
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罗邺的一首借物抒怀诗,以夏末秋初的蝉鸣为引子,展现诗人对于故乡、岁月及生活的深深感慨。这首诗分咏蝉、写人两个方面。 首联“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描绘了新秋时分,蝉声大作的场景。诗人以此开篇,道出了生活中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而紧接着的颔联“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则传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消磨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接下来的颈联“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诗人通过对比蝉与其他事物(如音乐),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离别故土的无奈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无尽思念。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人对“离情”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尾联“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则表达了即便在遥远的地方听到故乡的消息,仍然无法排遣心中的忧郁与怅惘之情。诗人将对家乡的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主题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蝉声作为线索,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描绘和对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沉、哀婉的氛围。虽然诗篇表面上是在描述蝉,但实际上,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岁月蹉跎、离家别绪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蝉》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罗邺所作。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是公元86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唐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动荡不安。罗邺生活的时代,他的父亲罗让是当时的名士,曾任监察御史、水部郎中等职务。然而,罗邺并未因父亲的身份而获得特殊的待遇,他一生困顿失志,流寓江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邺的诗歌作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哀愁和伤感情绪。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