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
春半上阳花满楼,太平天子昔巡游。
千门虽对嵩山在,一笑还随洛水流。
深锁笙歌巢燕听,遥瞻金碧路人愁。
翠华却自登仙去,肠断宫娥望不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春三月时,花满上阳楼,曾记得太平安逸的天子在此游历。
尽管有千山万壑对应着巍峨的嵩山,但这般美景却只能随着洛水而笑谈其流水时光。
深深掩映于绿林之中的歌楼燕语莺啼,遥望远处的金碧辉煌惹人心头忧愁。
翠绿的宝华渐渐消失在云雾之间,就像那离开了红尘俗世的仙子一般,让宫女们伤心断肠,泪眼涟涟地望着远去的车驾,无尽思念。
去完善
释义
1. 春半:指春季的一半,这里借指春天的中期。
2. 上阳:古邑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有上阳宫。
3. 花满楼:形容上阳宫周围花开满园的美景。
4. 太平天子:指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他统治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繁荣,被称为“开元盛世”。
5. 昔游:过去的巡游,这里指的是唐玄宗曾巡游上阳宫。
6. 千门:形容上阳宫的建筑宏伟壮观,有众多的大门。
7. 对嵩山:面对嵩山,这里是形容上阳宫的位置优越,风景秀丽。
8. 一笑:形容欢快的心情。
9. 随洛水:沿着洛水而行,这里是形容唐玄宗在上阳宫游玩时的心境轻松愉快。
10. 深锁:形容上阳宫的戒备森严。
11. 笙歌:指宫廷中的音乐歌舞。
12. 巢燕听:形容宫殿内的音乐歌舞如燕子的歌声般动听。
13. 金碧路:形容上阳宫的金碧辉煌的街道。
14. 翠华:皇帝的仪仗队,这里代指唐玄宗。
15. 登仙去:形容唐玄宗离开上阳宫的场景。
16. 肠断:形容极度悲痛的心情。
17. 宫娥:皇宫里的女子,这里代指那些思念唐玄宗的宫女。
18. 望不休:形容宫女们长久地眺望着远方,希望能看到唐玄宗的身影。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上阳宫》是一首描绘繁华落尽的哀伤之诗。诗歌开篇通过描述春天花开满楼的景象,展现出曾经的盛世光景。接着笔锋一转,通过“太平天子昔巡游”这句,流露出时光的流逝和王朝的兴衰。虽然仍有壮丽的山峰与高楼相映成趣,但诗人更注重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千门虽对嵩山在,一笑还随洛水流。"这里的“嵩山”象征永恒、坚定,而“洛水”则有流动、逝去的含义。作者用这种对比方式强调了事物永恒和无常的本质,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如今已经不再。
下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出发,以燕子在笙歌中筑巢这一细节,强调春天的到来,但这种热闹的景象却在深锁的门中无法触及,显得有几分虚幻。同时,远方的金碧辉煌依然可以引发人的感叹,但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末句“翠华却自登仙去,肠断宫娥望不休”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翠华指代皇帝的仪仗,这里则指代皇帝离去,宫殿的繁华已渐行渐远。宫娥仍无休止地盼望皇帝的归来,但其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悲伤和绝望。此处的宫娥亦可看作是唐朝的象征,道出了诗人心中的哀思和对过往荣光的留恋。
总体而言,这首《上阳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人通过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悟,揭示了繁华背后的悲哀以及人生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邺的《上阳宫》是晚唐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860年)。
在诗人罗邺生活的时代,唐朝国势渐微,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罗邺对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反思。这首诗以悲凉的笔触描绘了上阳宫的繁华落尽,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晚唐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这一时期的文人骚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探讨国家兴亡之道。罗邺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上阳宫》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去完善